【爱历史】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 , 十五生武王 。 ”通常理解 , 周文王姬昌13岁时与太姒生伯邑考 , 15岁时与太姒生周武王 。
姬昌在位五十年 , 大约12岁继位 , 享年在62岁左右 。 以此推算 , 姬昌去世时 , 姬发大概45岁左右 。 姬昌去世后大概10年左右 , 姬发也去世了 , 当时他的长子周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出自史记) 。 因此 , 姬发大概在50岁左右才与邑姜(姜子牙之女)有了第一个儿子 , 然后像开了机关枪一般 , 又生了四个儿子 , 不包括因夭折而没有被记载的 。
作为西部霸主的儿子 , 姬发50岁之后才有第一个儿子 , 显然不合常情 。 尤其是姬昌去世时 , 如果已经45岁的姬发还没有后代 , 姬昌又如何敢把王位传给他?
因此 , 古史记载的姬昌、姬发历史 , 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 揭示史书隐藏了一个重要人物 , 故而导致了上述疑问 。
【爱历史】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文章图片
周文王的第一正妃 , 到底是谁?
《史记》记载:“管叔鲜、蔡叔度者 , 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 母曰太姒 , 文王正妃也 。 ”
所谓“太姒” , 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人 , 据传莘国是大禹建立的 。 因此 , 周文王娶太姒 , 可能需要整合散落在西部的夏人势力 。
【爱历史】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在渭水河畔 , 姬昌遇到太姒 , 对她的美貌 , 惊为天人 , 后来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 , 生活俭朴 , 姬昌决定迎娶太姒 , 由于渭水无桥 , 姬昌决定以舟为梁 , 舟舟相连 , 成为浮桥 , 亲迎太姒 , 场面十分盛大 。
总之 , 无论史书还是传奇传记之类 , 都认为姬昌正妃为太姒 , 还夸她“太姒最贤 , 号曰文母” 。
【爱历史】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文章图片
然而 , 《诗经·大雅·大明》中有一段诗歌 , 却清晰地表明姬昌第一正妃另有其人!《诗经》:“文王嘉止 , 大邦有子 。 大邦有子 , 伣天之妹 。 文定厥祥 , 亲迎于渭 。 造舟为梁 , 不显其光 。 有命自天 , 命此文王 。 于周于京 , 缵女维莘 。 长子维行 , 笃生武王 。 保右命尔 , 燮伐大商 。 ”
所谓“大邦有子”中的“大邦” ,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 , 只能是“大邑商” , 其中的“子”是指未嫁的女子 。
因此 , 诗经所说的是姬昌娶了商女 , 造舟为梁 , 场面非常盛大 。 以商女的国家背景来看 , 她只能是姬昌的第一正妃 。 刘向《列女传》记载的婚礼场景 , 完全照抄诗经 , 只是把女主角改成了太姒 。
诗经的这段记载 , 并非孤证 , 在其他文献上可以得到印证 。 《周易》记载的“帝乙归妹” , 《竹书纪年》中记载姬昌在帝乙二年伐商 , 理由是为父报仇(季历被文丁囚杀) 。
综合诗经、周易、竹书纪年来看 , 姬昌继位之后 , 为了给季历报仇 , 于是出兵攻打商朝 , 实际估计是在边疆搞事 , 而帝乙不愿劳师远征 , 为了安抚姬昌 , 就与周人和亲 , 将妹妹或女儿嫁给了姬昌 。
过了一些年 , “归妹”可能生病去世 , 于是姬昌又娶了太姒 , 即诗经中所说的“于周于京 , 缵女维莘” , 她与姬昌生下伯邑考、姬发等人 。 所以 , 太姒是姬昌的第二个正妃 。
【爱历史】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文章图片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 , 十五生武王”的正确解读 , 是在位第15年生姬发!
姬昌继位时的大概12岁左右 , 帝乙第二年时 , 他娶了商朝王族之女 , 之后再娶了太姒 。 因此 ,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 , 十五生武王”就不可能是姬昌15岁生姬发 , 而必然是在第二次正式婚姻期间 , 即在位第15年生姬发 , 当时姬昌大约27岁 。
姬昌在位50年 , 去世时姬发35岁 , 按照史记周成王“襁褓”之说 , 姬发大约40岁左右生下周成王 。 但姬昌将王位传给没有后代的姬发 , 依然不可思议 , 因此“襁褓”之说应该不可信 。 本世纪初 , 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 , 其中一篇文章叫《清华简·系年》中提到“成王践伐商邑 , 杀彔子耿(武庚)” , 说明周成王亲征平定武庚之乱的 。 既然如此 , 周成王的年龄至少应该在10岁以上 , 否则不太可能千里跋涉 。
由此可见 , 帝乙二年“归妹”嫁给姬昌 , 婚姻维持了10年左右 , 此后姬昌娶了太姒 , 他在位第15年时生了姬发 , 去世时姬发大约35岁 , 姬诵(周成王)至少已有数岁 。 《竹书纪年》中 , 宋代以前的摘要记载是姬发享年45岁 , 与上述推断吻合 , 后世记载的是姬发享年54岁 , 大概是抄录时的误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