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照而生活,1亿年轻人约拍成风

人们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 , 你从没听过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 , 这令人兴奋不安 , 最终发展成心理压力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为了拍照而生活,1亿年轻人约拍成风
文章图片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花几百块甚至几千块去影楼或者工作室拍写真?尤其是大部分都是女孩去拍写真?
底下高赞的回答只有14个字:少年啊 , 知道什么叫恨光阴难返吗?
以前 , 我们去影楼拍照 , 是为了纪念 。 纪念齐整的一家人 , 纪念幸福的婚姻 , 纪念孩子的成长 。 但如今的少年 , 或许不会再有光阴难返的悔恨 。
为了拍照而生活,1亿年轻人约拍成风
文章图片
国庆假期 , 小巴正陪着奶奶去老式照相馆拍一寸照 , 手机收到一条朋友的吐槽信息:“今年约的摄影师档期也太满了吧 , 我已经等一个月了 , 还没找到合适的时间 。 ”附带一个捂脸的表情 。
信息来自90后女孩李玉 , 她每年至少给自己拍一次生活化写真照 , 但今年十一假期甚至都没排到号 。
搀着为拍照而精心“打扮”的奶奶 , 站在10平米的老照相馆门口 , 小巴回过去了一句:“就这么爱约拍吗?”
李玉几乎是秒回:“约拍是为了记录 , 证明我来过这个地方 。 ”
“自己用手机拍不行?”
“人家很专业 , 拍出来的图片也高清啊 。 ”
9月9日 , 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发了段领证视频 , 画面中除了新人 , 最多的要数拿着单反的摄影师 。 该网友在文案中写道:“只能说 , 这一天领证人好多 , 全是摄影 , 这才九点 。 ”
9月25日 , 微博话题#多对情侣迪士尼流水线式接吻拍照#登上热搜 , 当放最后的大烟花时 , 现场三四十对情侣摆出同一姿势 , 二三十个配套摄影师或朋友齐齐抓拍 。
甚至是玩剧本杀、飞盘、露营等日常活动 , 每一张意境拉满、动感十足抑或自然清新的朋友圈照片背后 , 都少不了约拍摄影师的身影 。
为了拍照而生活,1亿年轻人约拍成风
文章图片
现在的年轻人大有要活在镜头下的“人均明星”的架势 , 他们给摄影行业按下了快进键 , 也将自己推入了“生活”与“拍照”的荒诞拉扯中 。
“奢侈品”到“日用品”
小巴陪奶奶拍照那天 , 正值国庆期间 , 老街熙熙攘攘 。
手机店、水果店、奶茶店……一溜沿街店铺灯光都极亮 , 音响开得很大 , 照相馆卧在它们的阴影里 , 显得格外安静 。
画着红脸蛋的六一节活动照 , 戴着红领巾的一寸照……这是许多人关于摄影的童年记忆 。
而如今眼前的 , 是一家灯光昏暗的小店 , 没有门头 , 只在茶色推拉门腰线处贴着“丽虹摄影馆”几个红色大字 。
丽虹照相馆的门 , 也上了年纪 , 和它的经营者一样 , 有自己的脾气 。 用力位置稍有不对 , 就容易滑出轨道 。 老板一个人坐在深棕色桌子里头 , 刷着短视频嗑瓜子 , 眼皮也未抬一下 。
直到小巴奶奶用方言喊了她一声“丽虹” , 这个身材微胖的女人才放下手机从椅子上站起来 。 打开了屋内所有的灯 , 灯光照在墙面的相框上 , 是熟悉的画报式影楼风写真照 , 色彩艳丽 , 表情僵硬 。
这样的画风 , 或许你我家里都有 , 在一本厚厚的相册里 , 随着一次次搬家、大扫除 , 被束之高阁 , 最后不见踪影 。
见我看墙上的照片出神 , 丽虹感叹起来:“那时候这样的写真照只有大日子才会拍的 。 ”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 是传统照相馆的黄金时代 。
“不管是一寸照、全家福、婚纱照还是生日照 , 大家都喜欢往照相馆里跑 。 ”丽虹回忆道 , “还有卖胶卷、洗胶卷 , 一盒胶卷二十多块 , 加上冲洗照片还要三四十元 , 挺赚的呢 。 ”
为了拍照而生活,1亿年轻人约拍成风
文章图片
彼时 , 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八九百元 , 而一套婚纱照 , 往往就要花费近一个月工资 。 能去照相馆做妆发 , 拍一套照片 , 是件极其奢侈的事 。 许多人的父辈 , 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婚纱照 。
对丽虹来说 , 照相馆内的时间如同老照片般缓慢 , 但门外的时光却在飞速前进 。
小红书搜索“约拍” , 相关笔记超319万条 。 据《2022年摄影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 写真市场目标人群集中在18岁—44岁女性 , 突破2亿;高潜人群 , 即1年内有考虑拍写真的消费者 , 达1.1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