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高宗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开卷笔试( 二 )


身为史家的“独苗苗” , 史诏的出生自然备受史、叶两家瞩目 。 可叶氏并没有过多溺爱儿子 。
她让史诏拜当地名儒楼郁为师 。 楼郁也是著名的“庆历五先生”之一 , 当地史书对楼郁的评价极高 , 称“凡四明优秀学子 , 多出其门” 。 在尊师与母亲的教导下 , 史诏“愈自刻励 , 遂以学问德业为士大夫称道” 。
史诏成名之际 , 恰好宋徽宗在位 。 受权相蔡京影响 , 朝廷决定在科举之外 , 另以“八行”取士 。 所谓“八行” , 即“善父母为孝 , 善兄弟为悌 , 善内亲为睦 , 善外亲为姻 , 信于朋友为任 , 仁于州里为恤 , 知君臣之义为忠 , 达义利之分为和” 。 只要符合这八种官方提倡优良品行的士子 , 即可报名参加宋朝文化界一年一度的州县选拔赛 。 一旦被官方认定为“苟备八行 , 不俟终岁”者 , 即可优先补入太学 , 获赐官身 。
史诏正是这场选士运动中的首位优胜者 。 经地方州府的层层审批 , 史诏的事迹上达天听 。 宋徽宗亲自下诏 , 尊其为“八行高士” , 盛赞他在道德方面作出的表率作用 , 并将他的事迹汇总成“八行垂训” , 以供世人学习修身 。
【历史故事】宋高宗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开卷笔试
文章图片
▲八行高士史诏 。
尽管崇尚“八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士 , 但史诏对于入仕却没有极致的追求 。 他婉言谢绝了朝廷发出的任官邀请 , 以不忍弃母远行为由 , 选择隐退 。
史诏的远见 , 可以说无形中为日后四明史氏的辉煌崛起打下了基础 。 而他品行 , 则进一步使史氏“八行”在当地形成佳话 , 流传至今 。
然而 , 史诏的“慎独” , 只能福及本族 。
随着宋徽宗君臣在对外事务上的屡次用人失当 , 一向政通人和的北宋最终遭遇了灭顶之灾 。 在“靖康之变”的国难中 , 大宋被彻底逐出了北方 , 皇族成员几乎全部被掳 。 作为宋朝最后的“希望” , 宋徽宗的九皇子赵构侥幸逃过一劫 , 于南方称帝 , 是为宋高宗 。
宋高宗上位 , 自然挑起了金人意欲斩草除根的妄念 。 在北方战事告一段落后 , 金人旋即南下 , 江南的苏州、湖州以及浙东的明州、越州等宋高宗曾流亡过的地方 , 均成为金兵的重点打击区域 。 据史料记载 , 金兵“搜山检海”之际 , 明州“遍州之境 , 深山穷谷 , 平时人迹不到处 , 皆为虏人搜剔杀掠 , 不可胜数” 。 即使侥幸活下来的百姓 , 也面临着民不堪命的窘境 。
幸运的是 , 在这次金人入侵明州期间 , 史诏的三子史师木提前散尽家财 , 租赁数艘大船 , 携明州一众亲族追随宋高宗脚步 , 远赴外海避难 。 由此 , 四明史氏才得以在战后重新扎根原籍 。
史诏的次子史师才曾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成为四明史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 , 并在南宋偏安之后一度位居副相 , 极大地提升了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 但在万众皆希望朝廷收复故地之际 , 史师才却选择党附权相秦桧 , 致使史氏家族蒙尘一时 。 尽管如此 , 四明史氏的家学传承 , 并未受到影响 。
当宋、金的战火渐渐远离南方 , 曾经生灵涂炭的江南、浙东等地 , 迅速成为北方百姓首选的避难所 。 人口的大量迁入 , 既填补了明州当地的劳动力缺失 , 也间接推动了明州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走向欣欣向荣 。
就在史家众人皆感叹好日子即将到来时 , 史诏的孙子史浩却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
史浩的父亲史师仲是史诏的长子 。 虽然早年也曾考中过进士 , 但史师仲一生命运多舛 , 还未及实施抱负 , 便撒手人寰 。 父亲的早逝与家乡的劫难 , 激发了史浩作为家族中长子长孙的责任感 。
尽管他的叔父史师才一度叱咤风云 , 位高权重 , 但史浩始终没有接受家族长辈的接济 。 在祖父毕生遵行的“八行”规矩中 , 史浩也以孝悌和睦为己任 , 事祖父、母亲甚孝 。
自从金人入侵明州以来 , 史诏的身体便每况愈下 。 重回明州后不久 , 以74岁高龄病逝 。 祖父的去世 , 一下子打乱了史浩的求学晋升之路 。
在当时的明州 , 州学教育一向是世家子弟身份转换的重要通道 。 而金人的入侵 , 却使州学不得不长期停办 。 无处求学的史浩 , 只能在祖父丧事完毕后 , 奉母前往天童寺参悟佛道 。 直到十多年后 , 绍兴十四年(1144年) , 游子史浩的人生轨迹才发生改变 。
【历史故事】宋高宗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开卷笔试
文章图片
▲宁波天童寺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