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1905电影网讯这十年 , 从人间烟火到世间繁华 , 电影始终在我们生活里 。 这十年 , 电影是生活 , 生活是电影 , 这十年 , 我们的电影生活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张华是1955年3月15日生人 , 从2012年左右到现在 , 她一直在心目影院“看”电影 , 而电影基本上是她的全部精神、娱乐生活 , 也是她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信息来源 。 2007年有一天 , 张华习惯性拿起报纸准备了解时事 , 突然发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漆黑 。 当时52岁的她得知自己从此成为残障人士 , 为此哭泣了好几天:“眼睛坏了 , 自己找乐呗 。 那会儿去的影院是一个小屋 , 里面摆放的都是小马扎 , 前面是一台电视 , 旁边站了一个小伙子给我们讲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金色大金的辉煌 , 或许是无数个王彩玲的梦想 , 也正是恰似泡影一样的梦想 , 才使得她勇敢的面对一切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在心目影院 , 张华认识了很多同道中人 , 大家被一颗爱电影的心凝聚在一起 。 也正是因为这些朋友 , 张华意识到了自己观影量的不足:“他们说的很多好电影我都没看过 , 竟然落了这么多电影 , 不行 , 我这辈子得补回来 。 ”时间来到2018年 , 心目电影院的小院到期被收回 , 张华和朋友们失去了地方看电影 , 让他们非常着急 。 后来 , 有人通知张华他们去前门的保利影院 , 这个影院和此前完全不同 , 座椅舒适、空间宽阔 , 这让张华非常幸福:“这么高级的地方 , 让咱盲人看电影 。 后来我和朋友说幸亏没给你打赌 , 打赌我就输了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画面上出现一位男人 , 他在暴风雨当中用望远镜望着远方 , 他就是守岛人人王继才 。 阳光下守岛人的身影消失了 , 妻子笑着 , 又哭了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守岛就是守国 , 守国就是守家 , 电影《守岛人》中的台词让张华印象深刻 , 而听到守岛人王继才坚持每天升国旗的时候 , 更是让张华佩服他的家国情怀 。 张华热爱现实题材的影片 , 她既感动于《守岛人》中王继才夜以继日守岛守国 , 也为《长津湖》中牺牲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落泪:“听着他们讲述人一说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 我就特别喜欢 , 角色笑我也笑 , 角色哭我也哭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后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 人这辈子不亏心就不白活 。 ”有人疑问 , 盲人怎么看电影啊?张华不认同 , 虽然盲人看不见 , 但他们可以聆听 , 在心里为自己编织出一片大银幕 。 正常人的所有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力来获取的 , 但要是眼睛看不见了 , 很多信息接触不到 , 只有电影是通过声音来吸取外界的新闻和事件:“花了100块钱买电影票 , 看了半截觉得没意思 , 人家可能就出来了 , 但对于我们来说 , 这是唯一的选择 , 所以我们不能放弃 。 ”评选优秀影迷之类的荣誉经常会选上张华 , 因为她经常是第一个进入电影院 , 最后一个出来的观众 , 大家钦佩她对电影的爱与真诚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张华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到过河、海与水了 , 但她并不憎恨生活 , 因为有人替她们讲电影 , 代替了她的双眼 , 让她依然能够为电影而感动 。 在漆黑的世界里 , 电影为张华带来了五彩的光芒 , 让她不再为黑暗哭泣:“我感觉挺幸福的 , 爱电影这件事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改变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张华的故事 , 也感动了老戏骨侯勇 , 让演了一辈子电影的他眼泛泪光:“第一次听说听电影 。 当他们看不见画面的时候 , 只能靠听来感受故事里的悲欢离合 。 演员这个职业 , 电影这门艺术 , 它不光是艺术的形式 , 这个职业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 如果能给观众们带来一份感动的话 , 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 。 ”
从大银幕聆听世间烟火| 这十年,我们的电影生活
文章图片
如果说电影是侯勇的全部 , 他自认这句话不现实 , 但要是说电影是侯勇最密不可分的事业 , 是他的职业、理想和情怀 , 他会默默点头 。 小时候侯勇看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 , 被其中的英雄主义情怀所感染 , 这份情怀伴随着他踏上演艺的道路 , 并一直校正着侯勇这些年来做演员的轨迹:“2002年 , 我第一次开始演电影男主角 , 每天把剧情背得滚瓜烂熟 , 做了若干遍案头 , 那个阶段给我打下了一个很深的烙印 。 电影就像一个艺术殿堂一样 , 一定不能慢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