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在古代社会中 , 有“三百六十行”的说法 , 是指社会上的各种行当 , 但数量远远不止三百六十个 , 而且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 既有新行当出现 , 也有老行当淘汰 , 但不过也有例外 。 比如 , 雨衣行业出现后人们以为蓑衣行消失了 , 但其实不然 , 背后的原因也让人出乎意料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下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 但是一旦下雨便会给人们的出行和劳作带来麻烦 , 因此古人为了防雨也煞费苦心的发明各种雨具 。 考古研究表明 , 最早的成熟雨具是雨伞 ,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 比如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就发现了青铜伞具 。 据传 , 雨伞是鲁班妻子云氏的发明成果 , 并一直延续至今 , 从油纸伞变成如今各种新材料雨伞 。 有意思的是 , 古人还发明了“雨鞋” , 即木屐 , 这是一种用木板做为鞋底 , 并在鞋底上安装两块竖起来的小木块 , 高度约5-6厘米 , 这样穿着它就能走在泥路上就不会弄脏衣服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不过 , 要说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雨具 , 那肯定少不了蓑衣 , 也就是“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中提到的蓑衣和斗笠 。 蓑衣是一种用植物编织而成的衣服 , 穿在身上能起到防雨的作用 , 它其实包括了上身的衣和下身的裙 。 通常而言 , 穿蓑衣必然要戴斗笠 , 即一种竹编的尖顶帽子 , 雨天能防雨 , 夏天能防晒 。 在古代社会 , 会做蓑衣是一门手艺 , 也许不能让人大富大贵 , 但肯定不愁没有饭吃 , 因此制作蓑衣是一种生存技能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制作蓑衣的材料多种多样 , 最普通的有蒲草 , 稻草和茅草 , 但使用最多而且效果最好的还是棕叶 , 即棕树的树皮树叶 。 首先 , 要制作棕绳 , 这是缝制蓑衣的线材 , 要将棕树的叶子揉烂抓成绒毛一样的状态 , 再将这种棕叶绒毛念成细线 , 完成之后再将细线按照3-4股搓成细绳即可;然后 , 缝制蓑衣的时候要先从领口开始 , 将挑选好的棕树叶排列在一起 , 再用棕绳一个压一个的缝制成一个圆圈即可 , 刚好能箍在脖子上就行 。 紧接着 , 沿着领口往下 , 缝制大块且完整的棕叶 , 要保证没有虫眼和开裂 , 否则这样的蓑衣不仅会渗水 , 而且还会不耐用 。 最后 , 将缝制好的蓑衣晾晒 , 有条件的还会涂抹棕油 , 让蓑衣看起来显得更加亮丽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其实 , 制作蓑衣的过程说起来简单 , 但做起来确实比较复杂 , 尤其是要做得好就更难了 。 因此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 各种新型的材料和技术也层出不穷 , 蓑衣也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 即现在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雨衣 , 不仅防雨效果好 , 而且还便于携带 , 最关键的是工业生产制造简单 , 产品的价格也十分低廉 , 简直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蓑衣行业毫无疑问受到了严重影响 , 因此人们认为蓑衣行消失了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在过去的很多年 , 蓑衣确实也已经从我们的生活销声匿迹了 , 然而谁都想不到是 , 近年来它又开始逐渐复苏了 , 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旅游 , 让手工蓑衣行当也重获新生 。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 传统的蓑衣也不仅仅是一种雨具了 , 反而成为了一种纪念品 , 甚至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 , 因此很多游客都会争相购买蓑衣 , 而且如今蓑衣价格也的确不菲 , 远远超过了本身的价值 。
【爱历史】蓑衣行消失了吗,一起来揭秘吧
文章图片
蓑衣行当又有了发展 , 蓑衣匠人们也开始忙活起来 。 在云南山区一带 , 蓑衣是仡佬族的特色服饰 , 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也一直都保留着制作蓑衣的技艺 , 每当下雨的时候他们都会身穿蓑衣 , 头戴斗笠在田地里面载歌载舞 , 感谢上天赐予雨水滋养庄稼 , 也祈求来年获得丰收 。 在以前 , 这里的人根本就想不到蓑衣还能卖出去 , 而现在这里的蓑衣已经成为了抢手货 , 并且在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 蓑衣也成为了扶贫产业 , 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 也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 此外 , 还有很多手艺好的师傅开始带徒弟 , 希望能将蓑衣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 由此可见 , 蓑衣行当并没有完全消失 , 还在一些地方发挥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