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少年老成、心思缜密、坚韧不拔—明世宗嘉靖帝取得“大礼议”斗争的胜利过程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 ,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驾崩 , 时年三十一岁 , 身后没有留下子嗣;因为武宗没有同父兄弟(长大成人的) , 所以他驾崩后 , 大明皇统大宗由此断绝 。
武宗驾崩后 , 朝廷内阁首辅杨廷和依照太祖皇帝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一款的圣训 , 将武宗祖父明宪宗成化帝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即武宗最长的叔父、明孝宗异母弟中最长者)长子 , 时为兴世子的朱厚熜以“伦序当立”为原则 , 迎其入京、继承堂兄武宗皇帝所遗下的大统 , 承袭大明社稷;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
【历史故事】少年老成、心思缜密、坚韧不拔—明世宗嘉靖帝取得“大礼议”斗争的胜利过程
文章图片
原本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是想让嘉靖帝以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皇帝的弟弟身份入继大宗、继位为帝;但在以武宗的名义颁布遗诏、宣布以兴世子入京承袭大统时 , 杨廷和等文臣们一时间疏忽 , 没有在遗诏上明明白白地写下“以兴世子入继孝宗皇帝为嗣子、为大行皇帝之弟、‘兄终弟及’承袭皇位”这一款 , 这才让嘉靖帝将来紧紧抓住这一点 , 和文臣们进行了十多年的往来拉锯战 , 并最终彻底击败文官集团 , 获得了礼法上的最终胜利 。
杨廷和在选取兴世子为武宗继承者、准备入继大统时 , 就考虑到了兴藩一脉人丁稀薄、势力孱弱 , 兴世子又年少文弱 , 比较容易控制 , 相对宪宗位下其他宗藩来说 , 确实是最合适的新帝人选 。 但让文官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 兴世子虽年少 , 却极为老成 , 城府深、心思缜密 , 性格坚韧 , 对于以何种身份入继大统之事、及对孝宗夫妇如何称呼 , 早就有了不可更改的主见 。 从入京开始 , 兴世子(后来的嘉靖帝)就因礼仪宗法纲常等事 , 和辅臣、文官们爆发了激烈冲突 , 并持续了十多年 , 史称“大礼议”(实际上就是君权与臣子治权间 , 以礼法制度的名义所展开的交锋) 。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 , 兴世子经迎接使团恭请 , 抵达了京师 。 当时文臣们想要兴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 , 从东安门入宫 , 居文华殿 , 然后择日登基 , 并改称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 。 兴世子大怒 , 斥责文臣们说“我以遗诏嗣皇帝位 , 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
这样 , 兴世子还没有正式继位 , 就和文臣们因为宗法礼仪之事闹得不可开交 , 彼此都不愿意让步 , 一时间 , 事情僵持了下来 , 大明的新皇帝居然无法顺利登基 。
最后 , 是武宗生母、孝宗的皇后张氏下懿旨给内阁和文臣们 , 让他们以国事为重 , 以臣子的身份给兴世子上劝进笺表 , 先把君臣名分定下来再说 。 诸臣接受了皇太后的懿旨 , 在京师郊外给兴世子上笺劝进 , 兴世子因此受笺 , 从大明门直入皇宫 , 随即在奉天殿正式继位 。 而原本内阁给新帝拟定的年号是“绍治” , 皇帝罢去未用 , 亲自拟定年号为“嘉靖” , 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帝称呼的由来 。
【历史故事】少年老成、心思缜密、坚韧不拔—明世宗嘉靖帝取得“大礼议”斗争的胜利过程
文章图片
从嘉靖帝即位开始 , 文臣们和皇帝之间 , 就对于以哪一位为皇帝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即尊为皇考)之事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 文臣们从大明祖制及儒家伦理出发 , 坚持要嘉靖帝以孝宗弘治帝(嘉靖帝三伯、武宗正德帝生父)为皇考 , 以武宗生母、孝宗皇后张氏为母后;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将改称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嘉靖帝尚在世的生母、兴王妃蒋氏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 。 这样一来 , 大明皇统将在宗法上保持在孝宗、武宗这大宗一系 , 而不至于大统承袭出现转移(宗法礼仪上的) 。
后世都知道 , 嘉靖帝一生对后妃子女的感情可以用“凉薄”来形容 , 属于“刻薄寡恩”之人 , 但他惟独对父母的感情异常地深厚 , 尊崇生母、感怀亡父 , 人所共知 。 因此 , 当年轻的嘉靖帝得知文臣们要让自己认伯父孝宗皇帝为父、以皇太后张氏为母 , 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反倒要改口叫“叔父、叔母”时 , 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反驳说:“朕父母俱全 , 何可为他人子焉!”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月 , 嘉靖帝不顾群臣的反对 , 下旨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帝” , 尚健在的亲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不是太皇太后 , 表示位份不敢压过武宗生母张太后的意思) , 生母兴王妃蒋氏为“兴献后” 。 不过 , 嘉靖帝毕竟刚刚继位 , 羽翼未丰 , 也不能立即就和文臣们撕破脸、和皇太后张氏闹翻 , 出于平衡目的 , 嘉靖帝在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 , 发布谕旨 , 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 张太后为“圣母” , 而“兴献帝”、“兴献后”则改称“皇帝本生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