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便尘沙出塞 , 封侯万里 , 印金如斗 , 未惬平生 。
汉武帝执政前期 , 受到自己祖母窦太后在朝政上的处处压制 , 让这位有着强烈进取心的开拓之君十分不满 。 所以当窦太后甫一逝世 , 汉武帝不顾朝堂上绝大多数势力的反对 , 和王恢联手导演了马邑之围 。 可惜的是 , 由于此次计划筹备得不甚周密 , 最终导致了汉家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 , 不仅耗费了大量物资 , 连主战派首领王恢也自杀谢罪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汉武帝像
然而 , 这些不利因素并没有阻碍武帝打击匈奴的决心 , 几年后 , 他再一次做出重要决定 , 派遣四路军队出击匈奴 。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 , 四路军队的总数量也才有四万人 , 如果他们遭遇了匈奴主力 , 很可能因为人数的悬殊差距而惨败 。 对于汉朝老对手的实力 , 汉武帝肯定是知道的 , 那么他如此布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四支万人军队分四路北上作战
公元前129年 , 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队 , 分四路北上攻打匈奴 。 四路军队的规模都是一万人 , 主将分别是卫青 , 公孙敖 , 公孙贺和李广 。 其中卫青走的是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 , 公孙敖走的是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 , 公孙贺走的是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 李广走的是雁门(今山西代县)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卫青影视形象
在四路大军出击前 , 其实还有一段小插曲 。 马邑之围后 , 匈奴首领军臣单于想到自己当初的险境 , 不仅让大军车马劳顿却空手而归 , 还险些让自己成了俘虏 , 于是便十分愤怒 , 命令匈奴更加频繁地侵略边关 , 伤我军民 。 更有甚者 , 匈奴一度进入了上谷郡 , 在劫掠之余还大肆杀人:
匈奴入上谷 , 杀略吏民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今日的上谷
上谷郡这个地方是燕长城的起点 , 这说明此处在战国时期常常遭到游牧民族的侵略 , 不过燕国能在这里修建长城 , 也证明了这也其实是燕国的实控地区 。 后来燕将秦开将东胡驱逐了千余里 , 就是以上谷为后方进行的对外征讨 。
所以上谷虽然是戍边重镇 , 但是其本质上一直被中原政权牢牢掌握 , 用来支援更外围的戍边防线 。 如果这种燕地的核心地区能被匈奴入侵 , 说明了匈奴已然有能力突破长城防线 , 持续对中原腹地施压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马邑古城
这种情况也是汉武帝时汉匈关系的写照 , 由于强横的汉武帝拒绝了和亲且单方面限制了边境贸易 , 同时还进行了马邑之战 , 使得双方的关系很难恢复到往日的和平(即使是虚假的和平) 。 在这种情况下 , 更依靠劫掠维持生计的游牧文化必然要向农耕文明渗透 , 而农耕文明引领的最强大的生产力必然不肯妥协 , 所以汉匈之间的决战已然不能避免了 。
从这点上看 , 汉武帝没有因为上一战的失败而气馁 , 反而能坚定信心 , 继续抵抗外侮 , 也充分证明了他守土卫国 , 维护主权的雄心壮志 。 只是有一点让人想不通 , 那就是经历了文景之治后 , 得到了充分修养生息的强汉国力强盛 , 人口众多 , 拿出几十万军队并非难事 , 所以四万的部队数量显得太不值一提了 。
二、武帝如此布置的意义何在?
虽然汉武帝对匈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仇视和憎恨 , 一直想将这股势力消灭殆尽 , 但是不得不承认 , 强悍如斯 , 也知道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 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
汉武帝的开拓之举不在于他和匈奴开战 , 而是在于他能反其道而行之 , 在匈奴侵略之前先发制人 , 试图直接入匈奴生活的区域作战 , 也就是深入敌人的大后方 , 在成建制的大军团有效集结起来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 。
不过这种想法有两个问题 , 首先 , 汉军对匈奴的地形地势、区域分布、防守特点不甚清楚 , 这就会造成有力无处使、事倍功半的效果 , 其次 , 马邑之围的失败和边关屡次被侵略使得汉军面对匈奴时的士气相对较低 , 这会严重降低汉军的战斗力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匈奴势力
综上所述 , 武帝的此次布置 , 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 其核心意义在于收集信息和考察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