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二 )


比起马邑之围的主要将领 , 这次的将领类型有了不小的改变 , 马邑之战还是以老一辈的将领为主:
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 ,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 , 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 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 , 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李广像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而这次除了和匈奴作战经验丰富的李广外 , 年轻有为的少壮派公孙敖和卫青也被补充了进来 。 (事实上公孙贺之前没有过作战经验 , 虽然参加过马邑之围也应该算到少壮派) 。 而后两者和武帝的关系更是十分亲近 , 一个在长安武装劫囚却没有受到责罚 , 一个更是武帝的小舅子 , 不难看出 , 马邑之围王恢的过失已然令武帝打算重新调整军权 , 安插进更多高度忠于自己的将领 。
而这四位将领出击的方向 , 在陇西郡没有受到重视前 , 基本囊括了所有北上的有效通道 , 汉武帝也是希望他们在出击的过程中 , 要是能有效杀伤对手是最好的 , 否则就算是能详细记录沿途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 , 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 这些情报会为之后的部队分拨、后勤建立、行军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 。
更重要的是 , 就算这四支部队运气不好 , 全部碰上了匈奴大军团而全军覆没 , 无论从军力角度 , 还是从人才角度 , 这种损失都是汉朝能承受得起的 。
三、汉朝是否实现了战略意图?
很快 , 四支部队的作战结果出来了 , 一路大胜 , 两路失败 , 一路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遇到 , 无功而返 。 如果仅从胜利比例来看 , 这次作战的结果应该算是失败的 , 然而从武帝的战略意图来看 , 这次作战简直是大获全胜的 。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呢 , 我们不妨分别看一下各路的结果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卫青作战路线
首先看胜利的一路 , 那就是卫青带领的部队 , 这是卫青首征 , 他果敢冷静 , 深入险境 , 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 , 并在龙城之战中 , 首虏700人 , 取得胜利 。 这次胜利是汉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 , 极大抹去了马邑之围失败的阴影 , 提振了士兵的士气 , 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
再看失败的两路 , 首先是公孙敖的部队 , 公孙敖的万人部队碰到了匈奴主力 , 双方展开激战 , 汉军战死七千余人 , 然后是李广的部队 , 也碰到了大批匈奴 , 部队基本打光 , 他本人也被活捉 。 幸运的是 , 这两人后来皆活着回到长安 , 武帝对他们的失败行为做了处理 , 将他们贬为庶人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汉武帝打下的朔方和五原
这个举动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 , 那就是公孙敖和李广应该为此战负责 , 可是对于战争来说 , 胜败本就是兵家常事 , 从这点上来看积极作战不肯投降的两人其实有点受委屈了 。 果然 , 后来二人又被顺利启用 , 多次跟随卫青入匈作战 , 这说明武帝巧妙地用政治手段消除了这两支军队战败的负面影响 , 让大汉军民忽略了将近两万人险些全军覆没的事实 , 反而只记住了卫青的龙城大捷 。
最后 , 公孙贺一路上没有碰到匈奴 , 无功无过 , 对于整个战果影响不大 。
综上所述 , 这次作战虽然战果相对较差 , 但是却基本达到了汉武帝的战略意图 , 那就是成功考察了将领 , 证明了这四人皆是英勇作战 , 忠于大汉的优秀人才 , 尤其是发掘了卫青这么一位优秀人才 , 已然暗中埋下了后来大胜匈奴的伏笔(假如卫青表现不好 , 恐怕后来的霍去病也不会出现了) 。
再者 , 汉军这一路走来 , 充分了解了敌人境内的风土人情 , 由于匈奴全民皆兵 , 其主要活动区域和部队集结方向息息相关 , 这些都是之前不曾掌握的情报 , 更妙的是龙城大捷堪称意外之喜 , 这几个因素加起来 , 令汉武帝收获满满 , 为后来更大规模的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爱历史】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派四路军队出击匈奴,其意义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上图——卫青靠姐姐上位 , 却靠才能证明了自己
四、结语
这次四路作战在开始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称呼 , 后来由于卫青胜利的缘故 , 后世也愿意将这一战称为龙城之战 。 龙城之战中 , 汉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 但是却树立了卫青在军中的绝对地位 , 让武帝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良才 , 避免了因为人事纠纷而引发的军中暗斗现象 , 令汉军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