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 , 经过萧何推荐 , 刘邦随即建台拜将 , 任命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职)韩信为“大将军” , 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 , 是最高军事武官 。
问题在于 , 所谓“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军事行动关乎刘邦生死 , 韩信不名一文 , 更无实际战绩 , 为何刘邦如此重用韩信?君不见 , 战国赵括名气冲天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却让赵国败于长平之战 , 一战毁尽赵国根基 , 难道刘邦不怕韩信是赵括第二?其实 , 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 , 被史书隐藏得太深 , 这也导致后来韩信主动要求封王 。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韩信不名一文,更无实际战绩,为何刘邦如此重用韩信】鸿门宴之后 , 项羽进入咸阳 , 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 , 他为了安抚各路诸侯 , 一共分封了18个诸侯王 。 其中 , 备受项羽忌惮的刘邦 , 被分封到了偏远的巴蜀和汉中 , 称为汉王 , 同时将三位秦国降将分封在关中地区 , 堵住刘邦东出的通道 。
在这种情况下 , 韩信纵观天下英豪 , 首先排除了妇人之仁的项羽 , 和其他一干诸侯 , 其次将目光瞄向了形势严峻的刘邦 , 于是韩信弃楚投汉 , 从项羽阵营跳到了刘邦阵营 。 从刘邦夺取江山的结果导向来说 , 韩信眼光的确不凡 , 能够发现刘邦阵营的潜力 。
文章图片
然而 , 投奔刘邦阵营之后 , 韩信却一直不受重用 , 乃至差一点就被斩首 , 幸好夏侯婴见他不凡才刀下留人 , 后来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 , 刘邦没有觉得韩信有何特殊之处 , 于是韩信依然不受重用 , 《史记》云“言于上(刘邦) ,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 上未之奇也 。 ”
由于刘邦将士多是关东人 , 不愿远走他乡 , 于是在去汉地的路上 , 很多将士放弃追随刘邦 , 趁着夜色纷纷逃亡 , 其中不受重要的韩信 , 觉得刘邦并非明主 , 就也跟着逃亡 。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 , 与韩信有过交谈的萧何 , 深知韩信是大才 ,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 导致刘邦以为萧何也要离他而去 , 最终萧何追回韩信 , 劝说刘邦不能怠慢 , 要以国士之礼、之职待他 , 接下来才有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一幕 。
文章图片
上述历史中 , 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夏侯婴推荐韩信后 , 韩信依然没有得到重用 , 为何萧何推荐韩信后 , 韩信立即得到如此重用?
首先 , 推荐人的分量不同 。 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二把手 , 地位远非夏侯婴能比 。 其实今天也是如此 , 一个公司的二把手推荐 , 与小主管推荐 , 得到的重视程度肯定不一样 。
其次 , 萧何很隆重地推荐 。 他向刘邦推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 , 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 , 但刘邦只是说“我看你的面子 , 派他做个将军吧 。 ”萧何却认为职位太低 , 最终还是留不住韩信 , 于是刘邦才说让他做大将 。 随后萧何劝说 , 刘邦答应搭台拜将隆重任命韩信 。 换言之 ,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 , 以及需要给萧何脸面 , 故而在萧何一再劝说下拜韩信为大将 。
文章图片
第三 , 前后形势大不相同 。 夏侯婴推荐时 , 刘邦阵营还算比较稳定 , 但萧何推荐时 , 刘邦阵营逃兵众多 , 这时紧要事情之一是稳定军心 , 夏侯婴、周勃等老弟兄肯定跟随刘邦 , 其他人就需要安抚了 , 而任命弃楚奔汉、又刚刚逃亡的韩信为大将 , 无疑最能安抚人心 , 最能给人希望 。 因此 , 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时 , 可能也点出了这方面的因素 。
第四 , 重用需要打上引号 。 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之后 , 其实并未给予实权 , 只是将韩信视为参谋之人 。 之后 , 韩信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弱点 , 以及如何攻取三秦之地 , 《史记》云“于是汉王大喜 , 自以为得信晚 。 遂听信计 , 部署诸将所击 。 ”可见 , 刘邦没有给予韩信实际军权 。
总之 , 由于刘邦信任萧何 , 加上当时军心不稳 , 于是才任命韩信为大将 , 但韩信毕竟没有实际战绩 , 且又是刚刚投奔过来的人 , 因此刘邦没有也不敢将军权、或部分军权交给韩信 。 换言之 , 当时韩信的大将军职位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 , 名不副实 , 有才华的话刘邦继续使用 , 若是草包对刘邦影响也不大 。
- 【历史故事】秦始皇陵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秦始皇陵建造的时间
- 【历史故事】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没有留下接班人吗?
- 【历史故事】我国斗拱发展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建最辉煌的阶段——唐朝
- 【历史故事】廖化真的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平庸吗,其实不然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孙策为什么不袭击许都
- 【历史故事】一战时的圣诞休战:昨天还在拿大炮炸对方,今天就互送礼物踢足球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何杀了无罪御史王朴
- 【爱历史】他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深得雍正的信任,为何被乾隆赐死
- 【爱历史】明朝几个皇帝都非常重视这个公主,她是谁呢
- 【爱历史】宋朝以前,中国曾经有国家能一统全国——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