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 , 人才的重要性大概要远远超过治世 。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 曹操提出唯才是举 , 才能超过道德的用人观念 。 曹操作为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枭雄的人物 , 有这样的用人之法很好理解 。 那么被普遍认为是圣贤的诸葛亮呢?其实诸葛亮用人治下虽然重视道德 , 但也并不是完全的清浊分明 。 也是十分重视实际的 。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诸葛亮对道德的重视
首先要说明的是 , 无论诸葛亮的用人态度如何 , 他本身是一个道德水平非常高的人物 , 也很有个人魅力 。 即便有一些不公正的举措 , 一些所谓的污点、黑点 , 但这些都不是为了诸葛亮的个人利益 , 而是从刘备集团或者蜀汉的整体考虑 。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 对蜀汉大臣的道德水平当然是相当重视的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先说诸葛亮本人 。 在三国时期出现很多主弱臣强的情况 , 诸葛亮绝对可以跻身权臣之列 。 但是其他权臣要么操控甚至废立皇帝(曹丕、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孙綝) , 要么被皇帝清算(诸葛恪(存疑)、孙綝) , 要么干脆被其他权臣干掉(曹爽、诸葛恪、吕据、滕胤、孙弘) , 唯独诸葛亮能够在大权独揽的时候 , 仍然能够做到克己复礼 , 君臣和谐 , 这还是在刘备临终前授意“君可自取”的情况下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诸葛亮作为一个权臣 , 确实当得起大权独揽四个字 。 这也算是诸葛亮身上的一个弊端 。 正是因为太忙碌过问 , 最后诸葛亮才病逝在五丈原 , 蜀汉中有人因为这一点指责诸葛亮 , 作为一个丞相 , 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确实不对 。 但这也只能说诸葛亮在思路上出了问题 , 于道德上反而是一个闪光点 。 诸葛亮去世后 , 家中唯有“桑八百株 , 薄田十五顷” , 诸葛亮本人身无余财 , 弟弟诸葛均、养子诸葛乔官禄不显(诸葛瞻仅八岁 , 后来显迹也是刘禅扶植的结果) , 足以说明诸葛亮的专权没有私心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除了诸葛亮本人以外 , 诸葛亮在治下的时候也重视道德因素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面的总评中这样记载:“善无微而不赏 , 恶无纤而不贬” , 这固然有为传主维护形象的溢美之词的因素 , 但是从诸葛亮举荐的人才上还是能够看出来 。 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是忠良之士 , 哪怕政见不合彼此对立 。 在《出师表》中提到的郭攸之 , 实际上在政治上的建树并不高 , 在表中的名位却要超过费祎、董允 , 可能也是道德水平的原因 。 总而言之诸葛亮倾心举荐的人才在道德上都是正面的形象 , 而费祎所提拔的陈祗 , 陈祗联合的黄皓才被史官所批评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诸葛亮对实际的重视
在东吴有一件比较有名的政治事件 , 被称为“暨艳案” 。 简单来说就是暨艳和曾经提拔过暨艳的张温因为弹劾百官太过遭到反击 , 暨艳被处死 , 张温被罢黜 , 容易被视为孙权对东吴群臣的妥协(其实还有其他推论 , 这里小编就不赘述) 。 诸葛亮起初对孙权对张温的处置结果非常不理解 , 最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张温此人黑白太过 , 清浊太分 。 从这件事上应该可以看出 , 诸葛亮虽然重视德教 , 但是也重视实际 , 有一个活泛的余地 。 这也与诸葛亮身上很多受诟病的地方有关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就能够体现出这一点 。 刘备手下的法正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 , 也是典型的才能高过道德 。 法正这个人锱铢必较 , 很多人向诸葛亮告状 。 诸葛亮以法正对刘备集团功劳巨大而为法正开解 。 法正确实跃居刘备集团核心层 , 诸葛亮到底是否能不能有所匡矫 , 小编无法确定 。 但是从诸葛亮与法正一起修订法律的情况来看(法正认为诸葛亮修法太严 , 诸葛亮予以反驳) , 诸葛亮未必对法正的地位十分忌惮 。
【爱历史】诸葛亮的用人治下:并非清浊分明,同样重视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
再比如刘备的义子刘封 , 诚然刘封在不响应关羽、欺凌孟达导致“东三郡”丢失的事情上负有重要责任 , 但是最终让刘备处死刘封的建议还是出自诸葛亮之口 , 而诸葛亮考虑的问题是刘封性格刚猛 , 可能对刘禅造成威胁;刘备的谋士张裕精通占卜 , 散布对刘备集团不利的结果 。 在刘备决定处死张裕的时候 , 诸葛亮考虑到张裕的名望和才能 , 还是试图为张裕求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