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孩子,2种“坏”行为背后,是对父母的爱,却被家长误会

侄女3岁时 , 有次带她外出 , 路上偶遇一条小蚯蚓 。 被大雨冲出来的小蚯蚓显然找不到家了 , 它小心翼翼地蠕动着自己小身躯 , 努力向前爬行 。 小侄女松开我的手 , 径直朝蚯蚓走了过去 , 在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之前 , 她抬起的脚已经着了地 。
那可怜的小蚯蚓 , 便成了她脚下的肉泥 。 而小侄女 , 不但丝毫没觉得不妥 , 反而蹲下身子 , 兴致勃勃打量起这坨肉泥来 。 我吃惊地看着这个小女孩 , 平时性格也温和啊 , 怎么在小动物面前 , 却显得如此残忍呢?
身边不少宝妈也讲过类似经历 , 孩子会在某一阶段 , 以"破坏"甚至"残忍"为乐 。 别说男孩子 , 就是平时再温柔乖巧的女孩 , 也会忍不住狠心对待小生物 。 妈妈们会忍不住担心:"他们以后 , 不会性格不好吧?"
3-6岁孩子,2种“坏”行为背后,是对父母的爱,却被家长误会
文章图片
一:孩子的"残忍"行为 , 之后会消失吗?
心理学家弗雷伯格认为:"3-4岁的孩子 , 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 , 也无法想像别人的感受 。 "
孩子在发展自我之后 , 他的整个世界 , 便是以自我为中心 。 别人是怎么想的?那并不重要 。 面对这么个"自私又残暴"的小家伙 , 有些父母会发愁 , 担心孩子将来不会改变 。 但也有些父母不在意 , 觉得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了 。
那孩子最终走向是什么呢?
侄女到了6岁时 , 有次家里闯进来一只受伤的小燕子 。 侄女又是给燕子抹药 , 又是给它喂牛奶 。 这个小姑娘似乎早就忘了 , 自己3年前还毫不留情地踩死脚下的小生物 。 短短几年 , 孩子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 这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吗?
3-6岁孩子,2种“坏”行为背后,是对父母的爱,却被家长误会
文章图片
《魔法岁月》一书提到:"我们所推崇的美好品质 , 如同理心、道德感、换位思考能力等 , 都不是自发形成 , 而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 "
孩子在生命头几年 , 确实会经历一个以"破坏为乐"的阶段 。 对于他们来说 , 破坏 , 甚至残忍地对待美好生物是一种乐趣 。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 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 , 那么 , 他就没理由放弃这种乐趣 。
也就是说 , 如果他的这种判断和价值观 , 被自己深爱的父母认同 。 那他就会把这种观念 , 吸收成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 。
就像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 甚至有着反社会人格的成年人 , 他们在早期没有得到父母的纠正 , 也就没有生出同理心和道德感 。 幼儿阶段的破坏欲 , 便会随着成长 , 成为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 。
当然 , 要改变孩子的行为 , 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 而是要让他明白 , 放弃破坏 , 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和爱 。 这种爱 , 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快乐 , 他们也自愿放弃这些行为 , 努力向父母的标准看齐 。
3-6岁孩子,2种“坏”行为背后,是对父母的爱,却被家长误会
文章图片
二:"将来要和爸妈结婚"
侄女4岁时 , 有次在饭桌上大声宣布:"我将来要嫁给爸爸 。 "一句话让一桌人都笑喷 。 她妈妈强忍着笑意说:"不行 , 爸爸已经跟妈妈结婚了 , 你不能嫁给爸爸 。 "
小侄女有些不服气:"你将来会老啊 , 而且会像姥姥一样去世 。 "她妈妈伸出去夹菜的手 , 僵在半空 , 空气都凝固了 。 小侄女显然知道自己说错了话 , 立马又改口:"不不不 , 你不会老 , 也不会去世的 。 我以后还是嫁给弟弟算了 。 "
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 , 不仅会以"破坏美好生物"为乐 , 似乎还开始排斥起自己的同性父母来 。 男孩幻想将来娶妈妈 , 女孩幻想将来嫁给爸爸 。
3-6岁孩子,2种“坏”行为背后,是对父母的爱,却被家长误会
文章图片
如果和异性父母结婚 , 那同性的爸爸或者妈妈该怎么办呢?
孩子会在心底与他们暗暗竞争 , 或者进行攻击 , 就像侄女觉得妈妈将来会老、会去世一样 。
弗洛伊德把童年早期这种对异性父母的爱和依恋 , 以及与同性父母的冲突 , 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
当孩子意识到 , 自己内心竟然对同性父母发起攻击时 , 他们也会惊慌失措、内疚和不安 。 这种愤怒又焦虑的情绪 , 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
在说出"妈妈会老、会去世"这些话后 , 侄女接下来几天 , 都显得闷闷不乐 。 并且 , 还没来由地乱发脾气 。 我们只当她童言无忌 , 自己慢慢就好了 。
就在我快把这事忘了时 , 某天晚上 , 侄女悄悄凑到我身边 , 眉头紧皱:"我妈妈 , 以后真的会老、会离开我吗?"我有些意外 , 这个问题居然折磨了她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