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血统的负担:论刘晔的困境( 二 )


(刘展)当依《典论》作“邓展” 。 所谓“愿邓将军捐弃故伎 , 更受要道”者 , 即其人也 。 --潘眉《三国志考证》
换言之 , 在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篡汉之势已成的情况下 , 曹魏阵营中位高权重的刘姓大将 , 竟然只有两人(刘勋、刘若) 。 且不说刘勋不久还被曹操找借口杀掉了 。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 , 又(司马)芝故郡将 ,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 勋与芝书 , 不著姓名 , 而多所属托 。 芝不报其书 , 一皆如法 。 后勋以不轨诛 , 交关者皆获罪 。 --《魏书司马芝传》
【爱历史】血统的负担:论刘晔的困境
文章图片
刘勋贵宠骄豪 , 遭曹操诛杀
所谓刘勋“放纵不法”纯系掩人耳目;实际曹洪比刘勋更加放纵 , 依然受宠如故 。 可见刘勋之死 , 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从彼时的环境来看 , 刘勋受诛 , 与“汉廷宗室典兵”密不可分 , 实际是犯了曹操的忌讳 。
因此 , 虽然刘勋一度“为魏武所宠、贵震朝廷” , 最终仍不免被杀 。
平虏将军刘勋 , 为太祖所亲 , 贵震朝廷 。 --《杜氏新书》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 , 会发现刘勋的待遇 , 与当年(199)的刘备非常相似;曹操对待刘先主 , 也是“同舆而行、交席而坐” , 刘备也曾经官拜左将军 , 成为彼时官阶最高的外姓将领 。
但刘备的政治智慧明显强于刘勋 , 他知道曹操不过是矫情忍性 , 日久必不相容(一如对待张绣) , 遂亡奔徐州 , 分道扬镳 。
陈寿称刘备叛走 , 核心原因是为了躲避曹操毒手;可谓一语道破玄机 。
(刘备)折而不挠 , 终不为下者 , 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 , 非唯竞利 , 且以避害云尔 。 --《蜀书先主传》
我敢肯定 , 如果刘备当年留在许县 , 一定逃不掉兔死狗烹的下场 。 政治本就是无情的 , 掌兵的汉室宗亲 , 无疑更是篡逆者的眼中钉 。
比刘勋之死更值得注意的 , 是彼时(213)的刘晔 , 竟然不在劝进者之列 。 不知道彼时的刘晔 , 是否已经失宠 , 因此遭到曹操敲打 。
刘晔在三祖时代的尴尬境遇
刘勋被诛后 , 刘晔彻底认清形势 , 死心塌地为曹魏出谋划策 。 然而却屡遭猜忌 , 最终忧愤致死 。
(1)曹操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张鲁 , 粮尽欲退;刘晔拼死劝励 , 才得以克平汉中 。
蜀中、汉中唇齿相依 , 汉中既破 , 蜀中“一日数十惊 , 刘备斩之不能止” 。 刘晔劝曹操一鼓作气 , 攻灭刘备 , 但此时曹操的心思已经不在建功立业 , 而想凭借收取汉中的威望、积累政治资本 。 刘晔之计 , 遂不能用 。
魏武后克平张鲁 , 蜀中一日数十惊 , 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 , 由不用刘晔之计 , 以失席卷之会 , 斤石既差 , 悔无所及 。 --裴松之
清代学者姜宸英 , 为此曾大骂刘晔 , 称他与刘备“同为宗室” , 却助纣为虐 。
(刘晔)策蜀是矣 。 但晔故宗室 , 区区炎汉 , 惟蜀一綖 , 而晔必欲灭之 , 譬之禽兽 , 其枭与獍欤?--姜宸英
实际姜氏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刘勋之死”对刘晔的心理震慑是无比巨大的 , 刘晔必须通过“大表忠心” , 才能获得曹操的谅解与信任;否则刘勋的昨天 , 便是刘晔的明天 。
(2)曹丕
曹操死(220) , 刘晔辅佐曹丕 。
刘备伐吴时(221) , 孙权腹背受敌 , 不得已向曹魏称臣 。 魏国群臣皆贺 , 唯独刘晔道破孙权的诡诈心思 。 孙权复叛 , 又是刘晔提前预知 。
曹丕“伐吴不克”之后 , 对刘晔的功绩不但不予奖赏 , 反而加以斥责 , 称“不可只知道情势 , 还得知道如何替朕剿灭二贼” 。
大驾停住积日 , (孙)权果不至 , (文)帝乃旋师 。 云:“卿(指刘晔)策之是也 。 当念为吾灭二贼 , 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 ”--《魏书刘晔传》
【爱历史】血统的负担:论刘晔的困境
文章图片
卿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有功不赏、无罪却罚 。 如此荒悖的反应 , 很明显不是正常的行为 。
刘晔当年劝魏武伐蜀 , 魏武不纳;谏魏文孙权有叛心 , 魏文又不听 。 如今其言皆验 , 曹丕却反过来指责刘晔没有尽到责任 , 这简直是故意找茬儿 。
蜀将孟达来降(220) , 又是刘晔提前看出孟达“有苟得之心 , 日久必叛” 。
(刘)晔以为“(孟)达有苟得之心 , 而恃才好术 , 必不能感恩怀义 。 新城与吴蜀接连 , 若有变态 , 为国生患 。 ”--《魏书刘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