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2022年的立春 , 北京惊艳了世界 。 “一朵雪花”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 这座久经风霜的“双奥之城” , 以博大胸怀包容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客人 。 当维族汉族的运动员携手点燃最后的火炬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未有一刻如此时那般清晰 。
在这种平实隽永的感动中 , 美国媒体却在以一种敌视的态度 , 用“provocative(挑衅)”来形容我们的这一选择 。 冬奥会的这一温馨瞬间是对新疆人权问题最有力的回击 , 让他们再也找不到造谣的借口 , 于是只能胡搅蛮缠 , 发挥自己的被害妄想症 , 把中国的一切视为不怀好意的针对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这一幕眼熟吗?在72年前 , 不也是这样一群人在为美国向朝鲜的进军行为摇旗呐喊 , 将之洗白为“帮助”韩国“反抗”朝鲜侵略的“人道义举”?72年足以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 , 成为先进自信的世界强国 , 一些美国人的嘴脸却还是一点没变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这个春节档上映的《长津湖之水门桥》 , 就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场上中美争夺水门桥的优秀电影 。 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 , 为了阻挡陆战一师的撤退 , 我军三炸水门桥 , 与有着重火力优势的美军展开了8天8夜的生死博弈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电影从一开场 , 就开始轰炸观众的心 。 一位位战士坚定报出自己名字的那一幕 , 对新观众而言是体贴的自我介绍 , 但对看过前作的我们来说 , 这无异于一场暴击 。 尤其是“第17名战士 , 雷睢生”的宣告 , 让我们再次代入《长津湖》时的震撼与热血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炸毁水门桥 , 实际操作难如登天 。 要知道 , 钢七连的战士们可是经过长途跋涉才赶到水门桥的 , 一路上喝雪水啃冻土豆 , 风雪迷住了前行的道路 , 指北针也早被冻住了 , 每个战士的身体都已经极度饥饿与疲乏 。
这还是其次 , 在子弹和炸药上 , 我们也堪称匮乏 。 和动辄就点出几十把机枪、战到最后还能拉出几辆坦克的美军比起来 , 志愿军战士实在是一穷二白 。 他们能够依靠的 , 只有饱经战火考验的单兵作战素养和身边亲如兄弟的战友 。
但这仅存的依靠在美军飞机的轰炸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 从天而降的燃烧弹足以将整个钢七连覆灭 。 为了掩护战友 , 留下胜利的火种 , 有的战士选择了牺牲自己 。 当他和战友们对望 , 说出永别 , 那一幕和《长津湖》中雷公的选择何其一致!他在烈火中燃烧 , 烧出了我们的满腔热血!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好头颅换取九州同 , 心如铁” , 志愿军的意志如此刚硬 , 丝毫不受风雪和炮火的挫折 。 战友牺牲的火焰 , 最终都化作反击的灼灼怒火 。 在保家卫国的强烈信念下 , 他们前仆后继 , 视死如归 , 一次又一次发起让敌人震撼的猛烈攻势 。
我们的战士知道他们是为何而战 , 身后就是家国 , 他们从不后退!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 , 是对面的“少爷兵” 。 刚刚从二战的炮火中解脱不过五年 , 就要远赴异国 , 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打仗 。 美国政客和媒体诚然是巧舌如簧 , 为他们的侵略行径冠上“民主”、“正义”的头衔 , 士兵心中的疲惫与迷茫 , 却仍然无法退散 。
于是 , 面对麦克阿瑟“体贴”的圣诞心愿清单 ,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 , “我想回家” 。 可惜的是 , 在一个以侵略为正义的国家 , 个人朴实的反战心愿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 媒体钟爱的 , 永远是“政治正确” 。 这个被战火洪流淹没的人 , 只能在战死后 , 收到一瓶友人送来的“结束战争的酒”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所以 , 看到我们的冬奥会开幕式被美国媒体那样污蔑 , 我觉得不屑一顾 。 谎言始终是谎言 , 我们珍爱和平、号召大同的纯净心愿 , 终究逃不过有识之士的双眼 。 外网民众对冬奥会开幕式的赞美 , 代表的才是人民的心声 。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爱历史】冬奥会被美国人污蔑为挑衅,跟72年前《水门桥》里表现得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