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宁古塔因地址偏远导致地位下降,快来看看了解宁古塔吧( 二 )


2、宁古塔地位下降的原因
宁古塔与吉林两城不同的发展命运 , 就城市地理角度而言 , 可从两个方面对比探析:
其一 , 就地理环境而言 。 吉林与宁古塔虽都临河 , 而且又都处于河谷盆地 , 但吉林位于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 , 再加上处于松花江通航之节点上 , 故而易于交通与开发 。 而宁古塔则夹于高大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 , 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
《宁古塔纪略》云:“自春初至三月 , 终日夜大风 , 如雷鸣电激 , 尘埃蔽天 , 咫尺皆迷 。 七月中 , 有白鹅飞下 , 便不能复飞起 , 不数日即有浓霜 , 八月中即下大雪 , 九月中 , 河尽冻 , 十月 , 地裂盈尺 ,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 , 虽白日照灼不消” 。 加之交通困难 , “宁古去京四千余里 , 冬则冰雪载道 , 其深丈余 , 其寒令人不能忍受 。 夏则有哈汤之险 , 数百里俱是泥沼 , 其深不测……音信难得 , 岁仅一至” 。
由此而言 , 优劣已明辨矣 。
其二 , 就交通区位而言 。 吉林靠近盛京 , 又处于东北中部 , 为“驿道之冲” , 连接东西台站;而宁古塔则处于东海各部族联系的必经之道 , “东襟大海” 。 客观地讲 , 两城均有自己独特之优势 。 但不同时代 , 不同的交通目的地 , 也就造就了两个不同命运的城市 。
【爱历史】宁古塔因地址偏远导致地位下降,快来看看了解宁古塔吧
文章图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时 , 宁古塔因其对东方特殊的交通区位而受重视 , 成为此间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 满清贵族入关后 , 内乱渐平 , 这时的吉林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 更便于与内地的联系而转受重视 。 宁古塔则因地理位置偏远 , 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 , 导致其地位下降 。
不过它作为城市体系的次一级区域中心的地位仍然存在 , 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为牡丹江所取代 。 吉林城一跃而成为吉林将军辖区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 直至20世纪伪满洲国时 , 日本刻意经营长春 , 才使吉林的地位发生变化 。
宁古塔流人
清代东北流人 , 指因不满清朝统治或触犯清廷刑律 , 处以流放等刑罚 , 发配到东北地区的罪犯 。 这些罪犯既有皇族、将领、官吏等 , 更有反清的文人志士以及刑事罪犯等人物 。 清初的东北处于“极边苦寒之地” , 人烟稀少 , 交通不便 。 流人在入关之初流放到沈阳 , 以后流放开原的尚阳堡 , 再后远徙至宁古塔、吉林乌拉、黑龙江城(瑷珲)和齐齐哈尔 。
这些流人 , 都是一人获罪 , 累及亲朋故友 。 如谢国桢先生所云:“偶然一个消息传来 , 朋友们都惊惶失措 , 仰屋生悲 。 至于缇骑到门 , 张皇就道 , 老母痛哭 , 妻子牵衣 , 更不知有怎样凄惨的景象 。 其幸而得赋生还者……固足深堪庆幸 , 若埋骨荒山 , 永戍不返者 , 恐怕更难以缕举 。 ”
清初遣戍东北的流人 , 数量是很多的 。 清代盛行“连坐” , 即“一人犯法 , 祸灭九族” 。 因此流人的遣戍 , 往往不是一个 , 而是几个人、几十人 , 甚至几百人 。 如康熙二年(1663年) , 庄廷的“明史案” , 即浙江湖州富商庄廷鑨请人为朱国桢所撰《明史》续写崇祯朝事 。 书中对崇祯朝史实直书不讳 , 不避努尔哈赤的名字 , 不用后金的年号 , 书中反映出后金对明的附属关系 。 事被告发 , 清廷以“大逆”罪严究 。
【爱历史】宁古塔因地址偏远导致地位下降,快来看看了解宁古塔吧
文章图片
明史案
庄廷鑨已死 , 被开棺戮尸 。 其家族及为书作序、校补、刻印、售书、买书、藏书之人 , 被株连至死者70余人 , 发配东北者数百人 。 稍后的“南山集案”受株连发遣者也有数百人之多 。 又如清初左懋泰遣戍辽东 , 牵连全家百余口 , 方章铖遣戍宁古塔牵连全家数十口 。 这种“一案株连 , 动辄数十人”的株连之法 , 导致更多的人遣戍东北 。 康熙前期的诗人丁介 , 曾作《出塞诗》一首 , 诗云:“万里关河竟渺茫 , 沙场一去鬓如霜 。 贺兰山外笳声动 , 鸭绿江头草色黄 。 南国佳人多塞北 , 中原名士半辽阳 。 君王倘恤边庭苦 , 早赐金鸡下白狼 。 ”诗中描写了东北地区的荒凉 , 流人企盼赦归故里的心情 , 也写了流放流人数量之众 。
关于东北流人的数量 , 在曾流放东北的流人的著述中多有论及 。 顺治十六年(1659年) , 遣戍到宁古塔的钱威云:“塞外流人 , 不膏数千 。 ”另一位颜李学派的学者王源 , 在为杨宾作的《柳边纪略》序中云:“数十年上庶徙兹土者 , 殆不可以数计 。 ”其中尤以宁古塔、齐齐哈尔为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