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平安古诗词八首:遥知一纸平安字,慈母灯前阁泪看

古诗词八首 , 解读古老的平安火 , 平安信 , 家国两平安
平安两字 , 平凡而古老 。 战国时期韩非子 , 即有“恬淡平安 , 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的文字 。 平 , 是指没有起伏 , 舒缓貌 , 安是指家宅有人 , 生气勃勃而安定 。 平安之连用 , 肯定在战国之前 , 那是一种众心所向的太平 。
红楼梦写到贾琏要去往平安州 , 很多人看到这里并不觉得突兀 , 仿佛真有一个平安州一样 。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汉代就有安平县 , 历史上也有数个平安县 。 而皇帝颁给王公大臣的封号里 , 也往往有安平公 。 而很多州县名称的设立 , 也和平或者安有关 , 所以大家读到红楼梦平安州 , 并不觉得奇怪 。
而平安更是日常的用语和心愿 。
【历史故事】平安古诗词八首:遥知一纸平安字,慈母灯前阁泪看
文章图片
“好妇出迎客 , 颜色正敷愉 。
伸腰再拜跪 , 问客平安不 。
请客北堂上 , 坐客毡氍毹 。
清白各异樽 , 酒上玉华疏 。
酌酒持与客 , 客言主人持 。 ”汉朝乐府《陇西行》节录
一个男子去高山访仙修道 , 路过一个故人的居所 。 丈夫不在 , 女子开门迎接 , 礼仪非常的周全 。
先是行大礼 , 两次叩拜 , 然后问询对方 , 一路平安与否 。
将客人请到堂上 , 好酒招待 。 让家人赶紧做吃的 。
送客的时候 , 脚步停留在门口 , 而不是随意出院子 。
客人说 , 有这样懂得礼仪的女子 , 实在是难得 。
这里可以看到 , 平安问候在汉朝已经常用 , 成为礼仪的一部分 , 给人真诚温煦的贴心感 。
【历史故事】平安古诗词八首:遥知一纸平安字,慈母灯前阁泪看
文章图片
唐朝因为战事频繁 , 提前预警 , 每三十里置一堠 , 每日黄昏举烽火报无事 , 谓之平安火 。
“箭利弓调四镇兵 , 蕃人不敢近东行 。
沿边千里浑无事 , 唯见平安火入城 。 ”唐朝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一
虽然写的是边关 , 实际这三十里一设的平安火 , 直接次第从各地通往长安城 。
在长安的黄昏 , 巨大的烽火台如同一个标志 , 每日燃起 , 宣告着太平无事 。
而安史之乱的时候 。 唐玄宗看到平常升起的平安火不至 , 知道有大事发生 , 才慌了神 。 召集杨国忠 , 听信他的话 , 逃亡四川 。
可以想到那一夜长安的百姓 , 如何慌乱 。
“夕烽来不近 , 每日报平安 。
塞上传光小 , 云边落点残 。
照秦通警急 , 过陇自艰难 。
闻道蓬莱殿 , 千门立马看 。 ”杜甫《夕烽》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 去秦州 , 此时秦州仍旧处在战争里 , 他瞭望城头烽火 , 结果看到的是这里的黄昏 , 往往没有准时的烽火 , 警示着这里是战争区 。
指望着烽火传递太平和平安 , 只看到遥远的天边 , 仿佛还有战争的厮杀声 。
他首先想到自己要从这里去甘肃 , 是非常艰险的事 , 但转笔却更有博大的情怀 , 听说皇帝此时站在长安城的高台上 , 也在瞭望烽火 , 长安城千家备马 , 遥等烽火 , 战争前的紧张气氛 , 令人窒息 。
这是大的国家的平安 , 牵动普通老百姓的心 。
而平安是上至国家 , 下至个人的 。 通常家人的书信和消息 , 叫作平安信 。
用书信和托人带信的方式 , 给家人报告平安 。
【历史故事】平安古诗词八首:遥知一纸平安字,慈母灯前阁泪看
文章图片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乾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唐·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两次从军边塞 , 虽然唐朝有驿站传递官员的书信 , 但是风沙塞外 , 邮路并不通畅 , 而岑参立志报国 , 将热血和生命融入苦寒塞外 , 故国家园亲人的相思隆重 , 却无法瞬间传达 。 这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爱国者 。
在塞外的巡游守边中 , 他遭遇到一队回京的人马 。 相互问询之后 , 对方肯定问他有什么需要带回长安家里的 。
在特定的仓促的场合 , 风沙之中 , 岑参泪眼朦胧 。
北地风寒 , 或者就算有纸笔 , 此时也冻住了 , 何况岑参没有料想到半路会遇见回京的人 。 是时间的紧迫 , 是仓促 , 是百感交集的窘迫 。 也是无奈吧 。
在这里相逢 , 我没有纸笔 , 无法写下对家人的相思 , 请你看见我家人 , 告诉他们 , 我还平安 。
但是泪眼 , 风沙 , 马上 , 无纸笔 , 足以知道这位爱国的勇士 , 是生活在何等艰难的边塞 。 但是他并不打算回去 , 向着风沙深处 , 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