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苏轼兄弟参加科考,苏轼以头一名的文章,得榜上二名

1057年 , 苏轼兄弟参加科考 , 苏轼以头一名的文章 , 得榜上二名 。 参加殿试 , 同样以头一名的文章 , 得二名的榜眼 。 殿试后 , 学子们都被授了官职 , 苏轼却没能去上任 。
1037年苏轼出生在眉山县(今四川眉山市) , 从小就聪明 , 常随父亲苏洵四处游学 。
1057年科举考试 , 仁宗很重视 , 特命欧阳修为主考官 , 梅尧臣为副主考 , 为国选士 。
欧阳修为官27年 , 是汴京文坛泰斗 。 为人光明磊落 , 胸襟宽广 , 有一双慧眼 , 提携了很多后辈 , 比如文彦博、韩琦、包拯、司马光、等名臣 , 受到天下学子的敬仰 。
欧阳修感觉天下承平日久 , 奢靡风渐起 , 很多文章都是歌功颂德 , 于是提倡务实 , 受到仁宗认可 。 这次科考 , 是要培养务实的人才 。
三天考试结束 , 副主考开始阅卷 。 没多久 , 阅好的卷子就送到欧阳修桌上 , 他还没来得及看 , 梅尧臣喊着:“奇文啊奇文!”跑进来呈给欧阳修 。
欧阳修接过来看 , 主题是“赏疑从与 , 罚疑从去” , 意思是:赏赐之时有怀疑 , 仍然赏赐;惩罚之时有怀疑 , 就不要惩罚 。
原来自“安史之乱”后 , 整个天下经历了两百多年战乱 , 生灵涂炭 , 百业凋零 , 人命贱如草芥 , 中原文明更是衰落到谷底 , 疆土损失过半 , 百姓说不尽的苦难 。 自宋太祖征战四方 , 建立宋王朝后 , 与民休养 , 历经四代帝王的经营 , 才使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 进而富庶繁荣 。
善待文臣 , 轻徭薄赋 , 厚赏慎罚 , 与民休养 , 是大宋的国策 。
【爱历史】苏轼兄弟参加科考,苏轼以头一名的文章,得榜上二名】这次的科考题目《刑赏忠厚之至》 , 就是强调这条国策 , 眼前的卷子引用《左传》“赏疑从与 , 罚疑从去” , 八个字讲明白了国策 。
大宋立朝百年 , 没人给国家大政定调子 。 这个考生却说得这么明白 , 而且文风清新洒脱 , 欧阳修惊叹 , 立刻批“取中” 。
批完又读了一遍 , 感觉文风有点熟悉 , 像是门下学生曾巩 。
曾巩是个天才少年 , 十几岁文章就名动天下 , 二十岁入京 , 进了太学 , 拜在欧阳修门下 。 欧阳修很喜欢曾巩的文章 , 认为他文风雄奇豪迈 , 擅长策论 , 无人可比 。
今年曾巩也参加了考试 , 欧阳修越看越觉得是曾巩的文章 。
本来要取头名的 , 现在犹豫了 , 怕御史弹劾说偏向自家门生 。 他一个光明磊落之人 , 取的文章好 , 不怕人言 。 但他得为曾巩考虑 , 如果有事 , 影响到的就是曾巩的仕途 。
为此 , 欧阳修决定给他二名 。
阅卷结束 , 欧阳修把另一名优异的文章列为头名 。
执事便开封唱名:“头一名 , 两浙路明州府鄞县学子袁容直 , 二名 , 成都路眉州府眉山学子苏轼苏子瞻 。 ”
奇文考生二名者 , 不是曾巩 , 是蜀中学子苏轼 。
搞错了!
若二名是曾巩 , 自己门生 , 前途无量 。 但现在这个苏轼 , 跟自己没有关系 , 本来是榜首 , 因判断错误 , 被降为二名!
欧阳修有点不好意思 , 正想着怎么弥补 , 听到执事官又唱到:“成都路眉州府眉山学子苏辙苏子由 。 ”
眉山苏家 , 一个轼 , 一个辙 , 一个子瞻 , 一个子由 , 这是兄弟俩 。
科举考试 , 全国学子竞争何其严苛 , 有人考一辈子都考不中 , 这苏家兄弟一考都中!
“这是眉山苏老泉的儿子啊!”
苏轼苏辙兄弟俩的父亲正是苏洵苏老泉 , 《三字经》说的“二十七 , 始发愤” , 就是他的故事 。
原来他年轻时不知上进 , 日子越过越穷 , 孩子越来越多 , 到25岁时突然想明白 , 就闭门读书 , 但两年后参加科考却没中 。 回家继续用功 , 六年后文章写得很好 , 大半个大宋都知道蜀中苏老泉 。
苏洵脾气执拗 , 不愿科考 , 但没有科考 , 仕途就无望 。 有人劝他去京里拜见重臣 , 递交文章 , 肯定能得重用 。 苏洵于是带上两个儿子参加科考 。
苏洵带着几篇策论拜访了欧阳修 , 欧阳修很欣赏 , 推荐给其他大臣 , 因为针砭时政 , 不被认可 , 就没下文了 。
自己不被欣赏 , 随手带出来的儿子 , 一个20岁 , 一个18岁 , 初入考场 , 却双双高中 。
欧阳修也很意外 , 苏家父子这样的才华不该被埋没 。 于是他特意邀请当朝宰相文彦博 , 富弼 , 韩琦来家做客 , 要推荐苏家兄弟 。
宴会后 , 苏轼苏辙闭门读书七日 , 为殿试作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