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人( 二 )


孙盛《杂记》的说法是:
太祖闻其食器声 , 以为图己 , 遂夜杀之 。
由此看来 , 曹操杀了伯奢家一家人 , 这是板上钉钉的 , 有问题的是杀人动机 。 按照《魏书》中的说法 , 曹操是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而按照《世语》和孙盛《杂记》中的说法 , 则是因曹操疑心过重而误杀人 。 《魏书》是比较维护曹操的 , 我们姑且不论 , 我们就看后两种说法 。
后两种说法中 , 孙盛《杂记》的说法又更具体:一是曹操听到了一些声音 , 二是曹操杀人后 , 说了一句话:
“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
所谓“食器声” , 应该不是洗锅碗瓢盆的声音 , 应该是磨刀的声音 , 因此 , 曹操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杀人 , 杀完人后 , 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宽待自己 , 这才会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
凄怆 , 就是凄惨悲怆 。 也就是说 , 曹操发现自己误杀人后 , 心里也是很难过的 , 随后 , 只好自我安慰 , 自我排解 , 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一个辩护 。 当然 , 这种辩护也不能洗刷他的罪过 , 但 , 曹操能够“凄怆” , 这说明他还没有泯灭良知 。
然而 , 《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了:“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爱历史】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人
文章图片
说到这 , 也许有人会问:“这两句话又有什么区别呢?”前一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宁肯我对不起别人 , 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这里说的“别人” , 特指的是吕伯奢一家人;而后一句话说的是普天之下的所有人 。 两句话的范围不一样 , 虽然都是曹操的“恶” , 但恶的程度不同 , 分量不一 ,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曹操说“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这句话时 , 只是就事论事 , 意思是 , 虽然我错杀了人家 , 对不起人家 , 但现在也没有办法了 , 我现在走投无路 , 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 , 也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
从这一方面来看 , 应该说曹操还有一份善心 。 然而 , “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 曹操就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了 。 因此 , 仅凭此案就断定曹操奸险歹毒 , 是对曹操的不公平 。
不过 , 即便如此 , 毛批仍说:
“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 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 。 ”
毛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换作别人 , 一定会反过来说“宁教天下人负我 , 休教我负天下人!”但是 , 实际情况都是按照曹操那样做的 , 但是 , 大家都装作正人君子 , 而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想法 , 至少曹操敢把奸诈的话说出来 , 就如毛批说的那样:
“试问天下人 , 谁不有此心者 , 谁复能开此口乎?”
因此 , 毛批说 , 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 , 他是真小人 , 不是伪君子 。 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 , 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 那这就应该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
事实上 , 曹操的奸诈中有真诚 , 或者有时狡诈 , 有时真诚 。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 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 , 许攸从袁绍处投奔曹操 , 刚一坐下 , 许攸便开口问道:“请问贵军军粮可以用多久?”曹操猝不及防 , 随口回答道:“尚可支持一年 。 ”许攸毫不客气地说:“哪有这么多?说真的吧!”曹操再答:“还可以支持半年 。 ”闻言 , 许攸冷笑着说:“难道你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何不说真话?”曹操是聪明人 , 他知道如果不是许攸掌握了情报 , 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 , 在这种情况下 , 瞒是瞒不过去了 , 而且如果再不说真话 , 那就再难取得许攸的信任和帮助 , 于是 , 曹操笑着说:“刚才不过是跟你开玩笑而已 , 其实军粮只剩此月的份量!”许攸见曹操说了实话 , 便将自己对战局的分析与解决的办法和盘托出 。 有了许攸的帮助 , 曹操一仗就把袁绍打得彻底翻不了身 ,
曹操如此奸诈 , 那他是否有真实的一面呢?答案是:有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 , 征战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 , 这时他已经66岁 , 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 曹操也算是高龄了 。 曹操是个豁达的人 , 对于生死一类的事看得很开 , 对自己的功过得失似乎也无所萦怀 , 他留下了一份写得断断续续的遗令 , 这份遗令在《全三国文·卷三·魏武帝》有所记载 , 这算是曹操最后的一个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