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二 )


不过 , 唐太宗并没有立刻用兵 , 因为他有两个顾虑:
一、当时的山东地区(山东省、河北省以及河南省的一部分)尚未从隋朝苛政中恢复元气 , 无力支撑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 。 要知道 , 在隋征高句丽期间 , 一些人为了逃兵役不惜自残 , 砍掉自己的手脚 。 当时的老百姓 , 可以说“毫无战意” 。
二、太宗还希望高句丽因内乱而元气大伤之后再动武 。
机会终于在公元642年出现 。 就在这一年 , 骄横跋扈的权臣渊盖苏文杀死了“对自己不利”的荣留王 , 立荣留王的侄子宝藏王(642—668在位)为傀儡 , 独揽大权 , 开始了其冷酷的独断专制 。
高句丽发生的“谋逆篡权”事件 , 给了唐太宗发兵的理由 。 渊盖苏文掌权后 , 加紧了进犯“唐朝小弟”新罗的行动 。 尽管唐朝一再警告渊盖苏文“住手” , 但对方声称将继续采取军事行动 , 直至从新罗手中收回“所有失地” 。
渊盖苏文的“无礼”激怒了太宗 , 他在644年宣布“亲征高句丽” 。 尽管很多大臣反对太宗“御驾亲征” , 但太宗认为 , 亲征不仅可以鼓舞士气 , 也能消除士兵对隋征高句丽的失败阴影 。
【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文章图片
渊盖苏文
3)御驾亲征!太宗亲征高句丽!
公元644年 , 唐军对高句丽发动了钳形攻势 。 步骑兵从北方的陆路发动正面攻势 , 水师在南方的高句丽都城平壤附近登陆 , 水陆并进 , 从两个方向夹击高句丽 。
展开地面攻势的辽南地区 , 冬季通常从阴历八月下旬开始 , 一直持续到次年的阴历三月 。 从阴历六月开始 , 这里就进入雨季 。 因此 , 要想保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成功 , 必须在冬季结束后立即开始 , 在雨季开始前结束 。
不幸的是 , 当年春天辽河泛滥成灾 , 唐军的行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 士兵不仅要渡河 , 还要穿过河流之间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被称为“辽泽”的沼泽地 。 这里曾是隋军的“死亡之地” , 很多隋军官兵殒命于此 , 尸骨暴露在野外 。 太宗命士兵在搭设便桥之前 , 先将这些骸骨掩埋 。
【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文章图片
如今早已消失的“辽泽”
不过 , 要说唐军行军的最大阻碍 , 是高句丽利用“山城”组织的顽强抵抗 。 高句丽人在和平时期住在平原的城中 , 战争爆发时就退居山城自卫 。
山城的布局与平原城池截然不同 , 这里没有居住区和官府衙门 , 只有适合军队驻扎的砌有火炕的半地下石头建筑、贮藏生活必需品的地窖和与水源相通的深坑 。 数座较小的山城环绕、拱卫着一座主山城 , 构成了一个山地军事城堡群 。
【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文章图片
典型的“朝鲜山城”
山城不仅可以保护高句丽士兵 , 还可以被用作发动快速攻击的跳板 , 是高句丽持久战策略的基石 。 只要将对手的军事行动拖延到冬天 , 彼时零度以下的寒冷气温会让对手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 最终迫使敌军在大自然面前放弃作战 。
645年阴历四月 , 唐军抵达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 。 士兵们搬运土袋填平城外壕沟 , 连太宗也身体力行 , 亲自将一个土袋放到马背上 。 唐军将士看到皇帝亲赴战场、身先士卒 , 士气顿时大振 , 壕沟很快就被填平 。
【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文章图片
唐朝骑兵俑
紧接着 , 唐军开始攻城 。 但连续围攻十一天 , 依旧无法消灭守军 。 到了第十二天 , 疾风骤起 , 从南面吹向辽东城 , 唐军立刻采取火攻战术 。 烈火很快就吞没了塔楼 , 许多房屋起火 , 万余人葬身火海 , 辽东城终于陷落 。
唐军乘胜追击 , 很快便兵临安市城(今辽宁海城营城子)下 , 唐军再次遭遇了强烈抵抗 , 进攻陷入停滞 。 与此同时 , 高延寿和高惠贞率领高句丽、靺鞨联军十五万人也赶来救援 , 援军在安市城外二十公里处安营扎寨 。
【历史故事】“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文章图片
安市城地理概况
为引诱敌军与唐军决战 , 太宗先派一千骑兵前去骚扰 , 高延寿以靺鞨精兵为先锋与唐军交战 。 战斗刚一打响 , 唐军骑兵就佯装不敌 , 这让高延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 。 高句丽联军一路追赶唐军骑兵 , 直至距安市城东南仅四公里处才停下脚步 , 依山势布阵 。
他不曾料到 , 他的部队早已暴露在唐军主力的包围圈内 。 面对多面夹击“如同天降”的唐朝主力骑兵 , 惊慌失措的高延寿即便仓促变阵 , 但丝毫没有稳住阵脚 。 高句丽联军士兵不知所措 , 在做短暂抵抗后便四散奔逃 , 两万多名高句丽士兵被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