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这句话——“吾剑未尝不利” , 非全是《演义》杜撰 。 裴注《三国志》引《献帝春秋》中的一段与此类似:(董)卓案剑吆(绍)曰:竖子 , 天下之事 , 我欲为之 , 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 , 岂惟董公?遂横刀长揖而出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谁敢不从?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讲的是董卓找袁绍来商议 , 说:当今天子暗弱 , 陈留王比他强多了 。 我欲废天子而改立陈留王 , 你觉得呢?袁绍答:如今天子年幼 , 亦未犯错 , “废长立幼”不合礼法 , 恐怕大家都不会听你的 。 董卓案剑道:吃里扒外的小子 。 不要跟我扯大家 。
大家就不怕我的剑不够锋利吗?没想到 , 面对满朝公卿都“怖而不敢言”的董卓 , 袁绍这个青年人当场就顶了回去:这世上有本事的人 , 就你董公1人吗?横握佩刀作揖 , 扬长而去 。 这样来看 , 正史里虽然没有“吾剑未必不利”这句话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怕啥?刚呗
一、事态之真相
会不会觉得袁绍的表现还是很燃呢?其实 , 事件真实性存疑 。 裴松之在注引后做了评价 。 “若以言以不同 , 便骂为竖子 , 及绍之复答屈强 , 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 。 此语 , 妄之甚矣 。 ”意思是 , 此时的袁绍和董卓尚属合作期 , 还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 。
若只是因为意见不合就破口大骂 , 董卓的表现有些过激了吧?而袁绍的应答又如此刚烈 , 就不怕董卓加害于他吗?对于一个有野望的人来说 , 这太不合常理了 。 与之相比 , 《三国志》的记载相对平和 。 同样是征求意见 , 袁绍的表现是“伪许之 。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你等着
“曰:此大事 , 出当与太傅议 。 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 。 绍不应 , 横刀长揖而去 。 ”面对董卓的提议 , 袁绍假装应允 。 并未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 , 表现得很小心 。 脱离后 , 又很快跑回老家去了 。 私以为 , 这样的记载才解释得通啊 。
这里的太傅即袁隗——袁绍的叔父 。 当初请董卓进京“平乱” , 就是袁氏家族给何进做的策划 , 目的是想利用此事让本家掌权 。 这个计划的前半部分很顺利 。 且何进死后 , 袁家又隐然有晋升幕后之势 。 董卓?只不过被认为是可以遥控的前台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始作俑者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 , 董卓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废帝而树威信 。 欲脱离袁家掌控 。 此时的董卓 , 名义上还算“为人作刀” 。 找袁家的幕前代言人——袁绍商议 。 袁绍一听不对 , 局面僵住了而已 。 两个都是袁家的幕前人 , 同为“门下弟子” 。
袁绍也有这个底气“横刀作揖”吧?并不是演义里描述的 , 董卓一来便大权在握、无人可治 。 《三国志董卓传》:初 , 卓之入(京)也 , 步骑不过3000 。 为了营造西凉雄师的假象 。 部队白天进城 , 晚上又撤回城外的近营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可能吗?
所图的 , 无非是恐人嫌弃兵少 。 京师有多少部队呢?3年后 , 仅皇莆嵩定陈仓就有3万余 。 董卓搞夜出旦入 , 一开始吓吓宦官还行 , 时间久了 , 当”洛中无知者“邪?即便是后来兼并了并州兵 , 收了吕布 , 执掌了兵权 , 你认为一个没什么根基的外臣 。
幕后没有庙堂势力的支持 , 能在京城跋扈?你当时任汉末八校尉的曹操、袁绍、袁术、张邈等是吃素的?事实上 , 尽管没有演义里的刚硬 。 但真实的袁绍 , 也绝非需要用仗剑而起 , 来证明自己是不是英雄 。 这些青年人那时都还是大汉妥妥的忠臣 。
【爱历史】袁绍为什么敢顶撞董卓,说“我的剑未尝不利”?他是不是被低估了
文章图片
乱来了
二、袁绍之选择
就像裴松之对此事的评价:”以触哮敢之锋 , 有志功业者 , 理岂然哉?“袁绍逃离京城亦不是胆小 。 反而说明了他也是一个头脑清醒 , 做事讲谋略的人 。 色厉内荏不过匹夫之勇 , 英雄豪杰才懂何时屈伸 。 现在有很多人吐槽袁绍最根本的原因 。
其实就在于其出身——四世三公:类比于现在的二代 。 本来是一盘好棋 , 手握着大把的资源 , 却输给了弱于自己的曹操 。 这其实是一种片面而又肤浅的认识 。 曹操前期吃的败仗也不少 。 关中、兖州、宛城 , 哪一次不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 差点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