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阻隔之地——燕山山脉 , 游牧民族占领它则可以一路南下直捣中原 , 反之中原民族占领它则可凭借屏障阻隔游牧民族南下 。 这就是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原因 。
从历史上看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燕山山脉将河北与内蒙古草原联系起来 。 内蒙古草原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驰骋之地 。 塞外游牧民族强盛之时 , 常南下扰掠中原 。 河北为其南下的一个主要方向 。 塞外游牧民族入据河北 ,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辽河流域而来 , 一是自蒙古草原而来 。
【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辽河流域与河北之间的往来通道是辽西走廊 , 山海关扼其咽喉 , 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为重镇 。 蒙古草原进入河北的一条便捷的路线是由大同盆地北部山地低口进入大同盆地 , 再由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进入河北 , 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四十里)、紫荆关(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等关隘扼其咽喉 , 大同、宣化、怀来、张家口等地为重镇 。 北京作为河北北部的一个重心 , 可以同时连接这两个方向 。 在北京外围环燕山山脉 , 还有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其它几条交通孔道 。
所以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 , 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 。 秦汉经营渔阳(今密云西南)、上谷(今河北怀来南)、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 , 隋唐经营范阳(今北京)、平卢(今河北卢龙) , 明代经营宣府(今河北宜化)、蓟镇(今天津蓟县) , 都是意在扼守燕山险阻 , 以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五代失幽燕之地 , 丧失北方国防险要 , 到北宋时 , 朝廷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 吕中说:“燕蓟不收 , 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 , 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 ”道出了这片地域对于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意义 。
河北北部地区在上古为幽州 , 后或称燕郡 , 或称蓟州 。 《读史方舆纪要》称这里“关山险峻 , 川泽流通 , 据天下之脊 , 控华夏之防 。 巨势强形 , 号称天府 。 ”
【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幽云十六州示意图
这片地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河北与塞外的关系上 。 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东北支脉构成其外围屏障 。 对于中原政权而言 , 这里是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扰的前沿 。 对于塞北游牧民族而言 , 他们要透入河北 , 能否突破燕山和太行屏障是关键;而当他们透入河北之后并建立起了政权 , 这里又是联系中原与塞外的一个衔接地带 。
北宋先后与辽、金对峙 , 真定、河间、中山号为河北三镇 。 金人南下 , 要求割让三镇之地 。
李纲说:“三镇 , 国之屏障 , 割之何以立国!”
陈东则沉痛呼吁:“曾不知无三关、四镇 , 是弃河北也!弃河北 , 朝廷能复都大梁乎!”北宋在失燕云险要之地后 , 在河北依托三镇 , 北守三关 , 西连太原而阻雁门 , 尚可勉强维持其国防线;舍弃三镇 , 则北骑疾驱 , 可以直抵黄河而临汴梁 。
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 , 中原政权凭借燕山山脉为险阻 , 扼守一些重要关隘 , 并以内侧的重镇作为纵深 , 可建立第一道防线 。 秦汉时期经营渔阳、上谷、右北平 , 隋唐经营范阳、卢龙 , 明代经营蓟镇、宣府 , 都是意在扼守燕山险要 。
若燕山山脉诸关隘被突破 , 则坚守北京犹可作第二阶段的抵御:北京不下 , 则这些游牧民族即使进入河北 , 也难站稳脚跟 。 契丹曾突入塞内 , 扰掠河北 , 但攻幽州不下 , 未能站稳足跟: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后 , 契丹遂在河北站稳足跟 , 并以此为基地 , 凌逼中原 。 蒙古攻金 , 也两度透入河北 , 金人固守中都 , 蒙古只得邀利退兵:金弃中都南迁 , 蒙古遂克中都 , 据有河北 , 进逼河南 。
【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绰罗斯·也先
瓦刺也先也曾侵入河北 , 破明军、俘明帝 , 却未能克明都 , 最终只得撤兵而去 , 后金(清)军五度迂回入边 , 但既未打通辽西走廊 , 也未能攻破北京 , 故未能在河北站稳足跟;待到吴三桂举山海关降清 , 李自成弃北京而走 , 清才占据河北 , 南定中原 。 若游牧民族既突破燕山险要 , 又攻占河北北部重心北京 , 便已在河北站稳足跟 , 中原政权就只能在河间、真定一线作被动的防御:若是连这一线也守不住 , 则中原政权便可谓大势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