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二 )


因此 , 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有时是汉化程度已很深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与塞外新兴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 , 河北局势取决于自幽蓟至真定、河间一带的争夺 。 控制了幽、蓟 , 即己控制了燕山险阻:控制真定、河间一线 , 即己控制了河北中枢 。 这一点可一一验诸战史 。
幽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及其影响
五代时期 , 中原战乱不休 , 政权更迭频繁 。 此时 , 契丹已在辽东崛起 , 统一辽东 , 建立契丹国 , 契丹见中原衰乱 , 遂积极谋求南进 , 连年袭扰平州(今河北卢龙)、镇州(正定)、定州(定州)、云州(大同)等地 , 但屡为后唐军击还 ,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 ,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叛后唐 , 以称臣及许割幽云十六州之地为条件 , 乞援于契丹 。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自率军南下雁门 , 援助石敬瑭 , 大败后唐军 。 后唐灭亡 。 石敬瑭自立为晋帝 , 契丹则尽占幽云十六州之地 。 契丹改国号为辽 , 在幽州置立南京析津府 , 在云州置立西京大同府 。 中国北方国防屏障尽失 。
契丹据幽云十六州之地 , 尽夺河北北部险要 , 占据有利的地理形势 , 已能随心所欲地兴兵南下 。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 , 辽、晋交恶 。 辽发军南下 , 攻陷汴梁 , 消灭后晋 , 并深入河南 , 纵兵肆掠 。
此后 , 辽一再地兴兵大举南侵 。 后周世宗时 , 辽主昏庸 , 周世宗遂谋恢复幽燕之地 , 但未获成功 。
【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耶律沙
北宋代后周后 , 亦积极谋求收复幽云十六州 。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宋太宗在平北汉之后 , 挥师东下井陉 , 自镇州(今正定)北上攻辽幽州城 。 辽将耶律沙率军驰援 。 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战 , 宋军溃败 。 其后 , 辽人乘战胜之势 , 先后三次发兵分山西、河北两路进攻北宋 , 前锋抵雁门、雄州一带 。
宋雍熙三年(986年)正月 , 北宋再次大举攻辽 , 兵分三路:以曹彬、米信等率兵出雄州 , 以趋幽州;田重进率军出定州 , 趟飞狐口;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 , 攻云(今大同)、应(今应县)诸州 。
大军临发 , 宋太宗向曹彬指示方略说:“潘美之师 , 但令先趋云、应 , 卿等以十余万众声言取幽州 , 且持重缓行 , 毋贪小利而要敌 。 敌闻大兵至 , 必萃劲兵于幽州 , 兵既聚 , 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 。 ”
宋太宗的战略意图是:以曹彬在幽州正面吸引、牵制辽军主力 , 以潘美之师从左翼实施战略迂回 , 攻取云、应诸州后 , 再自大同盆地东出 , 打击幽州的侧背 , 合攻幽州 。 此次作战 , 重兵虽集于幽州正面 , 作战的重点却在于自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诸战略据点的攻取 , 以便控制太行山、燕山险要 。
执行此方略的要点是曹彬等幽州正面之军持重缓行 , 成功地牵制住辽军主力 。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 曹彬违背了这一点 。 他贪功冒进 , 连太宗都“颇讶其进军之速” 。 辽援军到达后 , 在岐沟关(今涿州西南拒马河北)大败曹彬军 。 正面之师惨败 , 宋军全线溃退 。
【历史故事】宋初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澶渊之盟示意图
北宋经此惨败 , 从此不敢再言北征 , 不敢再奢望收复幽云之地 , 对辽转取守势 。 北宋在河北中部一带自镇州(今正定)至泥姑海口(今天津大沽口)的漫长战线上沿沱河一线建立河防体系以缓冲辽人铁骑的冲力;山西方向则阻雁门诸险 , 以御辽军 。 而辽人自此以后 , 先后六次大举南侵 , 有时 , 前锋直达邢州(今邢台)、德州、大名 , 逼近东京 。 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后 , 宋辽之间的战事才暂告停息 。
在宋、辽之战中 , 宋一直处于被动境地 , 是有其军事体制及将帅自身的问题 , 地理形势无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辽据幽云十六州之地 , 已控制燕山及太行险要;幽州以南 , 为平原旷野 。 这样 , 辽人在形势不利时 , 扼险坚守 , 以待援军;形势有利时 , 铁骑南侵 , 驰骋于旷野 , 宋人难于争锋 。
后来 , 金人联宋灭辽 。 灭辽后 , 金将燕京及所属六州(顺、涿、易、蓟、景、澶)洗劫一空 , 把几座空城交给宋朝 , 而河北的平、营、滦诸州及山西的云、应、朔、蔚等州则不交还 。 实际上 , 只有这些州才是控扼燕山及太行险要的关键 。
这样 , 北宋虽然得到了它多年来一直梦想收复的燕蓟之地 , 但燕蓟所凭恃的地理险要却并未得到 。 所以 , 宋人在继长期受制于辽之后 , 再次受制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