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本文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 至此五篇全部写完 , 希望大家喜欢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第四次北伐没有成功 , 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 , 而是后方出了问题 。 李严欺上瞒下也只是问题的表面 , 蜀汉真正的问题还是进攻时需要面对的劣势地理环境 , 以及庞大的军需开支 。 《后出师表》中 , “今民穷兵疲”和“事不可息(北伐不可终止)”的矛盾 , 就是诸葛亮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蜀汉的主要耕种区在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 , 这里物产丰饶 , 土地肥沃 。 蜀汉人口一直有争议 , 现在很多观点认为蜀汉人口不止史书上的94万 , 而应该在数百万 。 东汉时的益州人口约有700万 , 在没有大规模战乱的情况下 , 人口不可能出现塌方式的下降 。 几百万人要吃饭 , 这是维护统治的基础 。 在减去老百姓口粮的情况下 , 再筹粮北伐 , 确实难为了诸葛亮 。 再说连续几年的北伐 , 士兵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 , 都已非常疲惫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从公元231年到公元234年 , 三年时间里 , 诸葛亮没有再出兵北伐 。 蛰伏期间 , 诸葛亮重点做了两件事 。 一、休士 , 让士兵进行休整 , 把疲惫的精神放松一下 。 二、劝农 , 民以食为天 , 没吃饭就要翻天 。 除此之事 , 诸葛亮还要练兵讲武 , 将士不能久疏战阵 。
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 , 诸葛亮觉得时机已至 , 把大批粮食运送到斜谷(褒斜道)邸阁 , 这里是他第五次北伐的起点 。 子午道、傥骆道非常难走 , 运粮不便 , 陈仓有魏军重兵把守 , 祁山走了两回 , 可以走褒斜道瞧瞧新奇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一年后 , 诸葛亮正式开始了第五次北伐 。 这次出兵褒斜道 , 诸葛亮用上了运粮工具流马 。 流马其实是小船 , 褒斜道中有褒水和斜水 , 用小船运粮可节省人力成本 , 如果遇到没有水的地形上 , 装上大车就可以了 。
吴蜀联合抗魏 , 诸葛亮要出兵 , 就不能让孙十万闲下来在内部惹事生非乱杀人 。 诸葛亮请孙权出兵伐魏 , 尽可能拖住魏军主力 。 出于自身利益考量 , 孙权也确实配合 , 出兵十万大举北进 , 陆逊、诸葛瑾主攻襄阳 , 孙韶等人攻淮河东段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盟友给足了面子 , 诸葛亮率蜀军十万之众 , 兵出褒斜道 。 褒斜道基本都在蜀境 , 蜀军很快就到了褒斜道北口的郿县 , 诸葛亮把驻地放在了郿县以西的五丈原 。 五丈原北有渭水 , 东有斜水 , 往西不远就是曾让诸葛亮铩羽而归的陈仓 。 五丈原是块台地 , 又紧紧贴着秦岭 , 诸葛亮先立足防守 。 诸葛亮还在五丈原上屯田 , 就是《孙子兵法·作战篇》说的“智将务食于敌 , 食敌一钟 , 当吾二十钟 。 ”以解决蜀军运粮困难的问题 。 不然蜀军主力吃粮 , 以及运粮队的人吃马嚼 , 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 蜀汉军纪严明 , 对百姓秋毫无犯 , 在此屯田有了民心基础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这还是诸葛亮的用兵风格 , 用“正”兵不用“奇”兵 , 非常谨慎 。 眉县距离西安只有120多公里 , 还是平坦易行的关中平原 , 有利于部队进行阵地战 。 关中平原越往东的南北间距越宽 , 水源和粮草都可以资蜀军所用 。
蜀军在渭水南岸 , 引起魏明帝的警觉 , 立刻让征蜀护军秦朗率两万精锐归司马懿调遣 。 司马懿拒绝了诸将驻渭水北岸的建议 , 说关中百姓财富都在渭南 , 驻在渭北 , 首先自己就示弱于敌 , 于军心不利 。 魏军渡过渭水后 , 背水与蜀军对峙 。 司马懿认为自己已摸清诸葛亮的底牌 , “诸葛亮在五丈原 , 我们都不必害怕 , 除非他出武功向东 。 ”司马懿是站在长安城安危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 长安不丢 , 自己就能向魏明帝有所交代 。
【历史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何选择五丈原扎营?
文章图片
郭淮没司马懿那么多心眼 , 他只考虑如何打退诸葛亮 。 郭淮认为蜀军有可能渡过渭水占领北岸的北原(也称积石原) , 割断魏关中和陇西的通道 , 同时赖在关西不走 。 北原往北 , 就是凤翔、岐山、扶风等县区 , 郭淮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 。 司马懿当然也能看得出来 , 绝不能让诸葛亮得逞 。 司马懿派郭淮去北原作准备 , 果然等到了蜀军 , 被魏军击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