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水果酵素”神话

【揭穿“水果酵素”神话】柿子最近,一股“水果酵素”风潮席卷我国各地 。“水果酵素”的功效和做法,成了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的热门话题 。在网上键入“水果酵素”四个字,瞬间就能返回800余万条搜索结果,不可谓不红 。“水果酵素”所宣传的“减肥”、“养颜”、“排毒”等种种功效,让它成为了爱美人士竞相追捧的对象,再加上“天然”、“自制”的制作方式,弄得似乎不在家里弄几个瓶瓶罐罐来生产“水果酵素”就out了一样 。
那么,“水果酵素”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些神奇的功效毕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听着高大上,实际土掉渣
尽管“水果酵素”的搜索结果极多,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消息大多都是重复的功效与制作方法说明,对于“水果酵素”毕竟是什么,反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为了搞清什么是“水果酵素”,我们来看看“水果酵素”的制作方法吧 。比较通行的方式是,将水果洗净切成块,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装进洗净的容器内,封好口,在阴凉地方放上一两个星期,得到的液体就是“水果酵素”了 。
不过,各位下过厨的,尤其是来自四川的朋友,是不是觉得这个过程似曾相识?要是将水果换成蔬菜,再额外加些盐和辣椒,这不就是典型的四川泡菜嘛!而饮用的“水果酵素”,其实相称于多加了糖而没有加盐和辣椒的“泡菜汁”而已 。
而对于学过生物的人来说,看到“酵素”二字,也许更不会觉得“水果酵素”高大上了 。“酵素”一词来源日本,而在我国大陆,“酵素”一词有个更加为人熟知的名称:“酶” 。就犹如将草莓称作“士多啤梨”就立显高端一样,通过港台辗转进口的“酵素”力压大陆“土名”,成为了网络明星 。
那么,这个通过类似泡菜手法制作的“水果酶”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呢?
◆“水果酵素”含有什么?
可以看出,这种“原料加糖,密封存放”的制作方法,本质是一种自然发酵 。所谓自然发酵,就是不人为添加菌种,而单单依赖原材料表面携带的微生物,在制作过程中繁殖形成一定菌落结构的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谢过程,其产生的物质类型也较为多样 。
依照网上的制作方法,获得的“水果酵素”应该是“滋味酸甜” 。甜味来源很好理解,是事先加入的糖以及水果自身释放出的糖 。而酸味,则是来自于乳酸菌的活动 。事实上,泡菜、腌菜中酸味的获得,也是拜乳酸菌所赐 。乳酸菌是一种喜好糖的细菌,水果中和添加的糖为它提供了恬静的生活环境,从而大量滋生,并且源源不断地将糖转化为乳酸 。
不过也有很多人反映,自己制作的“水果酵素”带有了酒味 。这则是另一种微生物——酵母菌活动的结果 。酵母对糖也情有独钟,在发酵环境中迅速滋生,有人说制作“水果酵素”时会产气愤泡,那就是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 。不过,当容器中氧气被耗尽时,酵母就开始产生酒精,酒味就这么产生了 。
可以看到,一瓶制作出的“水果酵素”,本质上是水果释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或是酵母产生的酒精、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体组成的混合物 。它的成分组成和酸菜汁或酒酿并没有本质差异 。
等等,好像还少了什么东西:“水果酵素”中的“酵素”哪里去了?事实上,作为蛋白质存在形式之一的酶,从植物细胞中被释放出来后,很快就被微生物分解吸收了——究竟在微生物眼中,这些水果的酶和其他蛋白质一样,都是可以作为营养物质的 。所以,“水果酵素”中,来自水果的酶含量极低 。而更多的,则是微生物活动分泌的,或者微生物死亡裂解后释放的酶 。或许,“水果酵素”改名为“菌酵素”或者“菌酶”更为贴切 。而即便如此,总蛋白在整个发酵液中的比例也只有0.02%左右,具有活性的酶的量更少了 。
◆自己做“酵素”,健康风险大
那么,既然那些美好的愿望达不到,自己做着玩,酸酸甜甜地喝着舒适总行了吧?虽说这是个人兴趣,但是其中存在的风险还是值得各位考量的 。
首先,“水果酵素”制作时需要加入大量的糖,从网上信息看,糖、水果和水的比例从1:3:10~1:1:5不等 。换句话说,“水果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 。如此多的糖在让口味变得“好喝”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糖的摄入量 。
假如说多摄入糖可以依赖运动解决的话,下一个问题就值得警惕了 。由于“水果酵素”采用自然发酵,那么在发酵过程中菌落的构成受起始条件影响很大 。在自然界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组成是十分复杂的 。而除了发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还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动 。一旦在制作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使得发酵过程中杂菌“占山为王”,那么这样生产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对健康造成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