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根据古史记载 , 在大约4000年前 , 上古帝王尧舜禹禅让 , 和平交接王位 , 诸侯心悦诚服 , 最终夏朝得以建立 。 之后 , 除了太康失国、少康复国 , 导致中原一度战乱不断之外 , 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夏朝统治的和平时期 。
然而 , 近百年来考古发现很多距今4000年左右的遗址 , 考古专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 揭开了上古血淋淋的一幕 , 表明龙山文化到夏代中前期 , 中原并不和平 , 曾经爆发过多次大战 , 古史记载或被颠覆 。
【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文章图片
1928年 , 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 , 考古学家吴金鼎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 挖出了不少黑陶 。 后来考古研究发现 , 在距今4500年—4000年时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 存在很多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 , 于是专家就将之命名为“龙山文化” 。
我们都知道 , 龙山文化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 夏朝建立于距今4000年前后 , 因此夏朝与龙山文化必然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 从考古学上说 , 龙山文化之后是新砦文化(新砦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市)、二里头文化 , 其中新砦文化处于二里头文化早期 , 新砦遗址出土不少东夷风格的文物 , 背后反映的极有可能是东夷人后羿与寒浞代夏、或太康失国事件 。
【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文章图片
考古专家针对龙山、新砦、二里头时期的人骨 , 做了详细的分析 , 反映出当时战争不断:
第一 , 龙山时期的女性死亡年龄高于男性 , 新砦、二里头时期却是相反 , 男性死亡年龄高于女性 。 但龙山时代先民普遍存在牙结石和牙釉质发育不良 , 反映出当时普遍存在营养不良 , 其中相较于男性 , 女性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较大比重 。
龙山时代到夏代 , 相隔并不遥远 , 生产力与营养摄取也没有大的改变 , 但为何龙山时代男性死亡年龄更低呢?原因很简单 , 龙山时代战争较为频繁 , 很多男性死于战争 , 而不是自然死亡 , 故而龙山时期的女性死亡年龄高于男性 。
【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文章图片
第二 , 在颅骨形态上 , 河南龙山先民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核心区域、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淮北 , 距今约6300—4500年)的相似 , 其中仰韶文化核心区在如今的河南三门峡一带;二里头时期 , 河南先民具有更多的北方、西北方人群的特点 。
值得注意的是 , 二里头时期表现出的特征 , 无疑反映出中原与北方、西北方的交流融合 , 但表现形式可能就是血淋淋的战争与征服 。 周人自称夏人的盟友 , 而周人似乎源于山西或西北 , 那么根据二里头颅骨形态分析来看 , 夏人极有可能也来自山西或西北 , 他们入侵中原 , 战胜了河南龙山先民 。 当然 , 也可能是龙山先民大禹建立的夏朝 , 征服了山西、陕西等地 , 并带回了大量俘虏 , 由此实现交流融合 。
【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文章图片
除了人骨分析之外 , 专家在研究当时居民的“食谱”时 , 也取得了重大发现 , 背后也反映出战争的原因 。
在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时期 , 河南地区还是以粟黍为主 , 但已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 水稻、大豆、小麦已经日趋重要 , “五谷”格局初具规模 。 但每个地区先民的主粮 , 依然还是有所区别 , 现代学者通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和锶氧同位素分析 , 探寻了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遗址先民们的主粮 。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漯河郾城区 , 该遗址先民们以粟或稻为主粮 , 为何同一座遗址中的先民 , 却有两种长期食用不同主粮的人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刚指出:“锶氧同位素分析表明 , 郝家台遗址中的一些幼儿 , 都不是生活在本地 , 发生过整体迁移活动 , 其中一名女性幼年生活地区较远 。 ”
【历史故事】河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渊源
文章图片
余庄遗址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 , 该遗址先民整体以水稻为主粮 , 以本地人为主 , 但其中3名女性和1名未成年人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 。 值得一提的是 , 考古证实余庄遗址与湖北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 其中厚葬的习俗源于石家河文化 。
上古时交通不便 , 如上述规模的人口迁徙 , 无非是婚姻、战争、售卖俘虏等 , 但以迁徙人口中存在未成年者来说 , 战争与俘获导致的人口迁徙可能才是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