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墨子“义利之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故事】墨子“义利之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 , 诸侯们常常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 由此引发战争 , 国家混乱不已 。 墨子称之为:“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 , 父子兄弟之礼 , 是以天下乱焉 。 ”(《墨子·尚同中》 , 以下引文出自《墨子》一书者 , 只注篇名)归结起来就是礼崩乐坏 。 在《春秋》的记录中 , 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483次的军事战争 , 而其他一些小型的战争尚未记载 , 社会的混乱程度以及给民众造成的苦难是可想而知的 。 周灭商之后 , 新的统治体系建立起来 , 即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 , 进行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 。 西周刚建立的时候面临着两个问题 , 一是人口不足 , 二是统治区域的广大 。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人民少而禽兽众 。 ”周王朝地域辽阔 , 可谓“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 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 , 人们需要以血缘关系来维持生产活动 , 对于远方的居民点只能进行委托统治 , 通过层层的委托统治 , 把广大的疆域纳入到同一个文明体系当中 , 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本质 。
【历史故事】墨子“义利之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图片
在分封制下 , 国家的土地并不完全属于周天子 , 而是属于获得国土的其他诸侯国所有 。 各地区的人受到自然环境的阻隔使得交流非常缓慢 , 在经济上表现出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 , 在文化上形成各个诸侯国的不同特点 。 《老子》还专门回忆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 人们都守在自己的家园中 , 没有多余的欲望 , 也就没有了纷争 。 道家、墨家和儒家都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状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 从本质上说这种状态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种表现 。
【历史故事】墨子“义利之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图片
宗法制度土崩瓦解的标志是公元前645年由晋国开始的“作爰田”1事件 。 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受挫于秦 , 为取悦于民 , 而作爰田 。 ”因为在韩原之战中战败 , 为了团结民众鼓舞士气 , 晋国开始把国有土地分配给个人作为赏赐 , 这是春秋时代土地私有化改革的开始 , 地主阶层从此之后开始蓬勃发展 , 而后反过来继续冲击原有的宗法制度 。 早在晋国“作爰田”之前六十多年 , 即公元前707年 , 郑国和周天子就因为土地和利益的纠纷爆发了直接战争 。 “周郑交恶 , 郑师合以攻之 , 王卒大败 , 祝聃射王中肩 。 ”
【历史故事】墨子“义利之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图片
(《左传·恒公五年》)由此可知 , 为了争夺利益获取土地 , 诸侯们根本不在乎政治地位最高的周天子 , 诸侯国之间更不会相互礼让和客气 , 混乱和战争从这里开始 。 战争、杀戮、混乱、解体和重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主题 , 人们将“义”抛弃 , 以“利”取而代之 。 因此 , 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不足为奇 , 在此种背景下 ,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求“利”而罔顾道德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义”的意义 , 可以说 , “礼崩乐坏”的现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义利的关系 , 而墨子的“义利之辨”就是在这种乱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