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旧日东宫嫡子,居心甚不可问—“弘皙逆案”始末( 三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七月 , 康熙帝皇太子胤礽的次子降生 , 这也是康熙帝第二个皇孙 , 百日后 , 婴儿被赐名为“弘皙” 。 虽然弘皙是皇次孙 , 但因为皇太子胤礽的长子在十岁时就夭折了 , 所以弘皙是康熙帝实际上的长孙 , 更是嫡长孙 , 这个身份 , 给他带来了半生的荣华富贵 , 但同时也是他最终悲剧命运的诱因 。
乾隆帝在即位后总说自己是“皇祖仁皇帝亲自抚育、亲自培养、恩宠迥异他人” , 其实这大都是他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 少年时的乾隆帝弘历 ,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才第一次见到祖父康熙帝 , 虽然确实受到了康熙帝的重视和喜爱 , 也确实被皇祖接入宫中亲自抚育教导 , 可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就驾崩了 , 弘历和皇祖相处的时间 , 满打满算也只有八个月而已 。 并且 , 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禵的三个儿子弘明、弘映、弘暟 , 从父亲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奉命出征青海后 , 就被皇祖康熙帝下旨接到宫中 , 也是亲自抚育教导 , 以示恩遇胤禵之意 。 弘明三兄弟在宫中居住的时间前后达三年之久 , 和皇祖的相处时间比弘历多得多 。 这件事 , 从乾隆帝登基之后 , 就再也没有人提起过 。
【爱历史】旧日东宫嫡子,居心甚不可问—“弘皙逆案”始末
文章图片
雍正帝登基之后 , 弘明三人因父亲胤禵夺嫡失败也被牵连 , 多少年都过得战战兢兢 。 乾隆帝继位后 , 先是释放了十四叔允禵 , 又厚待其他宗室子弟 , 显露出一团和气后 , 再标榜自己是皇祖“亲自教导、恩宠迥异”的唯一皇孙 。 弘明、弘映、弘暟兄弟自然识相知趣 , 从此再也不和皇帝堂兄(弟)去争什么皇祖亲养栽培之事 , 乾隆帝的“帝统传承正统合法性”和皇权的稳固性 , 自然是牢不可破了 。
但事实就是事实 , 谁也改变不了 , 除了乾隆帝以及弘明、弘映、弘暟四个皇孙之外 , 还有一个皇孙也是由康熙帝亲自抚育、并谆谆教导、培养成人 , 那就是康熙帝实际上的嫡长孙、皇太子胤礽的次子(实际上的长子)弘皙 。
弘皙七岁的时候 , 他的兄长、胤礽的长子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了) , 所以弘皙就成为康熙帝实际上的嫡长孙 。 当时 , 康熙帝对皇太子极为重视 , 除了早早册立胤礽为皇储外 , 还多方教导培养 , 期待皇太子能够成为合格的储君、将来承继社稷 。 因此 , 对于皇太子的(实际)长子、自己的嫡长孙弘皙 , 康熙帝也是格外器重 , 从小就接到身边抚育(皇太子虽然也有其他儿子 , 但都居住在毓庆宫、即皇太子的寝宫内 , 只有弘皙 , 未成年时是和皇祖居住在大内 , 朝夕相处) , 仔细教导 , 钟爱异常 。 康熙帝这么做 , 是想延续大统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 使江山社稷的传承稳固而有序 。
所以说 , 日后乾隆帝多次标榜“皇祖亲自抚育、教导自己”的炫耀话 , 虽然不能说是假的 , 但要是和弘皙比起来 , 那就差的太远太远 , 即使和弘明、弘映、弘暟相比 , 也没有任何优势 。 康熙帝生前出世的九十三个皇孙中 , 起码有一半他都没见过 , 另一半中 , 就以皇太子的次子弘皙身份最为尊贵 , 是嫡长孙;而出生时为康熙帝第五十九孙、雍亲王第五子(序齿第四子)的弘历 , 只不过一个亲王庶子而已 , 生母地位低下(侍妾格格) , 如果不是后来的事情 , 弘历成年后 , 最多获封二等镇国将军爵 , 和诸多堂兄弟们相比 , 再普通不过了 。
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 , 那么康熙帝驾崩后、自然由皇太子胤礽即位、承继大统 , 而弘皙则必将以康熙帝嫡长孙、嗣皇帝最长子的身份成为新一代皇储 , 在之后的某个时候承继父亲胤礽的皇位 , 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 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 康熙帝末年“九龙夺嫡” , 皇太子胤礽两废两立 , 最终被剥夺了皇储身份 , 软禁于咸安宫 。
【爱历史】旧日东宫嫡子,居心甚不可问—“弘皙逆案”始末
文章图片
之后康熙帝也没有改立皇太子 , 国家的储君位置被几个皇子使出各种手段拼死争夺 , 最终还是弘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笑到了最后 , 在康熙帝驾崩后承袭了皇位 , 成为清朝第六代(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清世宗雍正帝 。
胤礽第二次被废黜时 , 弘皙已经是十八岁的成年人了 , 对于父辈们的斗争看得非常清楚 , 对其中的残酷性也深有了解 。 为了自保 , 同时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相应的身份地位 , 弘皙对于皇祖康熙帝从来没有不恭之处 , 谦恭低调、照常侍奉听从 , 康熙帝对于这个嫡长孙也一如既往地喜爱 , 对他的态度没有任何变化 , 弘皙嫡长孙的位置稳固如旧 。 当时有外国使者入贡时得知这些情况 , 回国后还多次向其国主奏报:“皇帝长孙(其实是次孙)颇贤 , 其难于废立皇太子(胤礽) 。 ”、“皇曾长孙(指弘皙)甚贤 , 皇帝或不忍改立他子 , 而尚尔贬处皇次子(指胤礽)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