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昔日开府地 千载传薪火( 二 )


【历史故事】昔日开府地 千载传薪火】遗存文物可追溯至魏晋
现存旧城冼太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 但庙中所藏的文物 , 多数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
庙前殿的右侧 , 陈列着一排在旧城村出土的历史文物 , 有砖、瓦、陶器等 。 其中 , 一件瓦当残件十分显眼 , 外观呈浅灰色 , 印有一清晰的凸纹兽面图像 , 浓眉凸眼 , 长牙露齿 。
“出土的两件兽面纹瓦当残件 , 与廉江龙湖城址发现的唐代兽面纹瓦当极为相似 , 从它的质地、尺寸、风格来看 , 应是唐代甚至唐代以前的产物 。 ”高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冬青说 。
陈冬青介绍 , 当地出土的陶罐多数为直口平唇 , 口沿外撇 , 溜肩鼓腹 , 平底 , 肩部四耳或两耳 , 颜色有青灰色和红褐色两种 , 皆不施釉 。 根据其器型和装饰 , 这些陶罐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最晚也不晚于唐代 。
在陈列的一系列文物中 , 陈仓米最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 陈仓米实为碳化后的稻米 , 主要在村民冯敏元家中地下挖出 。 “陈冬青表示 , 陈仓米的出土说明过往旧城曾设有粮仓储存粮食 , 是旧城在古代处于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一重佐证 。
距离旧城冼太庙800米之外 , 有一处近年重新翻修的城墙 。 城墙矗立在旧城村的村口 , 由砖砌而成 。 从城墙的古朴坚实可遥想从前城池的气势风貌 。
旧城村城址遗迹 , 城墙四面各开一门 , 整体呈“回字形” , 其间有护城壕沟 。 城墙最初是用黄泥逐层夯筑而成 , 相传唐代开始在夯土层外砌以青砖加固 , 现存城墙多为明清时期砌筑 。 历数百年 , 城墙多已坍塌 , 但整体遗迹清晰可辨 。 “旧城村的城墙遗址、护城壕遗迹显示 , 这里曾是一座较有规模且设施齐备的古城池 。 ”陈冬青说 。
陈冬青认为 , 从旧城村出土的文物、城墙遗迹、古窑址等来看 , 旧城村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魏晋、唐宋时期 。 根据残存的明清城墙建筑遗迹来看 , 明清时期旧城村也是一处政治经济中心 。
三大习俗世代沿袭
旧城冼太庙中殿右侧 , 有一对铜鼓架仿制品 , 并挂有一对铜鼓 。 “相传冼夫人每次领兵打完胜仗后 , 会宰牛庆功 , 并把牛头挂架子上 , 让功劳最大的将士来取 。 ”冼世棋说 。
“冼夫人是惜将爱才之人 。 现在还在举办的劏牛会等民俗活动 , 也是当年冼夫人治军留下来的习俗 。 相传当年冼夫人有甘和、祝兴、盘石三名得力先锋 , 每次出征前都要宰杀一头牛让先锋饱餐一顿 , 因此屡屡得胜 。 ”冼世棋介绍 , 每年冼太诞辰后第三天 , 长坡旧村村民从村中选取一头肥壮黄牛 , 在长坡旧城冼太庙内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 牛头会供奉在三大先锋神帐前 , 以纪念当年三名先锋英勇杀敌 。
“每逢民俗活动举办之际 , 冯冼后人都要齐聚一堂 , 邀请各地宗亲 , 沿袭世代传统 , 纪念我们的先祖 。 ”冼世棋说 , 旧城冼太庙民俗活动除了劏牛会 , 还有高州地区家喻户晓的冼太回娘家、冼夫人诞辰 。
“相传冼夫人生前 , 每年生辰前后都会抽时间回娘家探望父母及兄弟 , 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 冼夫人逝世后 , 雷垌村村民就在冼夫人诞辰节前10日 , 为冼夫人定做衣裙 , 从冼夫人夫家长坡旧城冼太庙迎接冼夫人 , 回雷垌探娘家 。 而这一习俗也成为长坡旧城冼太庙和雷垌冼太庙之间独特的民俗活动 。 ”冼世棋说 。
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 , 长坡旧城冼太庙都会举办冼夫人诞辰祭祀 。 冯宝冼夫人后裔联谊会秘书长冯博文介绍 , 每逢长坡旧城冼太庙举办冼夫人诞辰 , 都会邀请各地冯冼宗亲前来庆贺 , 冼夫人诞辰是冯冼宗亲联系团结的重要纽带 , 促进宗亲之间的交流 , 提升彼此的认同感 , 集聚宗族力量传承冼夫人的“好心精神” 。
“长坡旧城冼太庙的民俗活动是当地纪念冼夫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与长坡旧城冼太庙本身相辅相成 , 凝聚了后人对冼夫人精神的崇敬与传承 , 未来应得到更具长远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 ”冯博文说 。
参考文献
《冼夫人文化全书》(第一卷) , 白雄奋、吴兆奇、李爵勋著
《寻找冼夫人足迹》 , 张均绍著
《隋书·列女·谯国夫人》 , 魏征主编
■守护者说
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
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何火权:
传播冼夫人文化
要更接地气
弘扬冼夫人“好心精神” , 挖掘冼夫人文化 , 发展“好心文化”离不开扎实的群众基础 。 如何让发扬冼夫人精神、传播冼夫人文化在群众心间生根发芽 , 是当前发展传承冼夫人文化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