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战车消失千年以后 , 改良重返明代战场 , 真的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吗?
【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文章图片
在《明史·诸王传》中 , 史官是这样描述朱宸濠军力强盛的:“带甲八万 , 革车六千 。 ”带甲八万尚可理解 , 可是战车这一早在战场上卸任主角的军事器械 , 为何又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一、由盛至衰的战争兵器
早在夏代战场上就出现了战车的身影 。 在甘之战前 , 夏后氏在誓词中讲:“左不攻于左 , 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 , 汝不恭命 。 ”这里讲的就是战车上的车右、车左和御手 。 西周时期 , 战车被大规模运用于战场 , 周人灭商时就动用了戎车三百乘 。 从张家坡、虢国墓等地车马坑中出土的文物来看 , 西周时期的战车已升级为四马挽驾 , 能为冲锋提供更强的威力 , 车厢也进行了扩容 , 方便甲士在车上持长杆武器作战 。
得益于战车的性能和诸国所在地多为平原 , 战车在春秋时期走向巅峰 。 在各大主要战役中战车都担任主力 。 长勺之战中 , 齐、鲁双方共六百乘战车一起厮杀 。 城濮之战里 , 晋国用战车七百乘大败楚国 。 战车数量在那个时代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 同时也成为大国的标志 , 正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主 。
【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文章图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 , 骑兵作为战场上的新兴力量似乎开始一点点侵蚀战车的地位 。 同时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国力的增强 , 战争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 装备着铁质兵器的廉价军团步兵 , 完全可以凭借地形和手中能射六百步之外的强弩对战车造成有效杀伤 。 因此步兵越来越受各国青睐 。 面对时代的更迭 , 战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
在秦代单独的战车兵团已经很难看到了 。 从兵马俑一号坑里的秦军方阵中我们可以发现 , 里面只有战车四十余乘 , 但是手持矛、戟的步兵俑却多达五千余件 , 由此可以得知在秦代步兵军团中战车只是作为辅助兵种存在 。 而二号坑的混成方阵由车、骑、弩、步四阵组成 , 它们一同构成了“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协同作战的目的 。
【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文章图片
兵马俑中出土的战车
汉武帝时由于对匈奴作战的需要 , 骑兵和步兵成为汉人战争中的主要兵种 。 八次远征匈奴中有六次全部使用骑兵 , 剩余两次是骑步混合作战 。 战车在战场上只是用来迅速抵御骑兵和运输人员与物资的工具 。 此后各个朝代的主流战场中很难再看到战车被大规模使用 。
二、战车在明代的复兴
到了明代 , 中国北方可谓是“边无宁岁” , 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骑兵轻则劫掠边民 , 重则重兵叩关 。 在前期明军尚能与其打得有来有回 。 但到中后期 , 马政衰败 , 河套等产马区不仅丢失 , 而且其他马场也“庄田日增 , 草场日削” , 产出的战马只骑乘数十里就“固己顿惫” 。 没有足够马匹装备骑兵的明军 , 在面对入侵时 , 往往刚集结好军队 , 对方就已完成目标从容退去 , 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
战场形式的变化推动战争武器的革新 。 面对战事的不利 , 文武大臣中开始出现让战车重返战场的声音 。 他们认为战车一则可以为营壁 , 二则可以代甲胄 。 北方蓟、昌地势险阻 , 用战车合理布阵可以有效阻挡住骑兵的冲击 。 为适应不同战场 , 明代人设计了多种大小不同、人员不同的战车 , 主要分为进攻和防御两类 。
【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文章图片
《武备志》中的战车
最早的防御战车是户科给事中李侃在土木堡之变后所创 。 他将民用骡车固定好木板后蒙上牛皮或者马皮 , 每车配备刀盾手五人和若干火铳 。 虽然车身笨重但是防御力颇为可观 。 正统年间 , 明代人从历史中西晋马隆平凉州用的偏厢车的事迹里吸取经验 , 并开始改进仿制 , 造成后成为历代车营的标配 。 改良版的偏厢车高七尺五寸 , 车厢围上薄板并留好射击圆孔 。 每车配备十人 , 六人负责近战 , 其余四人负责铜炮和火铳 。 如此大的容量使偏厢车可以做到“势有可乘 , 则开壁出战 , 势或未便 , 则坚壁固守” 。
【爱历史】战车为何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作战的明军
进攻型的战车多以轻巧为主 。 弘治十五年 , 总制陕西军务尚书秦纮发明了全胜车 , 全车重量只有二石 , 碰到崎岖地形三四个人就能把车搬起来 。 全胜车是人力车 , 四名铳手推车 , 两名铳手在车上射击 。 之所以配备如此多的铳手 , 为的是打乱敌人阵型 , “使贼马惊扰自相蹂践” , 为其他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利时机 。 秦纮在镇守西北边关的三年中大规模使用全胜车 , 最终保得四镇晏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