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也都耳熟能详 , 刘备为了请出旷世奇才卧龙诸葛亮 , 不惜三次找到诸葛亮 , 请求诸葛亮出山 , 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 , 此后就为了刘备最为重要的谋士 , 帮助刘备获得了三分天下 。
当然 ,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个故事 , 而在《三国志》中 , 对于这段事情只给了轻描淡写的五个字:“凡三顾 , 乃见 。 ”
那么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而不是曹操或是袁绍那些大佬呢?为什么诸葛亮只能为刘备所用 , 而不会为曹操、袁绍或是孙权那些势力强劲的诸侯所用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 , 就要把三顾茅庐这个事情给搞清楚 , 在搞清楚了三顾茅庐这个事情后 , 对于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的问题 , 我们就能迎刃而解了 。
首先要知道的是 , 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 , 是刘备去找的诸葛亮呢 , 还是诸葛亮去找的刘备?
其实对于这个事情 , 不同的史书有着不同的记载 , 在《三国志》中 , 记载的是刘备去找的诸葛亮 。 但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 , 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文章图片
曹操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 , 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的时候 , 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 , 下个目标就是荆州了 , 到了这个时候 , 荆州的形势就危急了 , 于是诸葛亮就主动找到了刘备 。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 ,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 , 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 而刘表性缓 , 不晓军事 。 亮乃北行见备 , 备与亮非旧 , 又以其年少 , 以诸生意待之 。 坐集既毕 , 众宾皆去 , 而亮独留 , 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 备性好结毦 , 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 , 备因手自结之 。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 , 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 , 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 ’曰:‘今皆不及 , 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 以此待敌 , 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 , 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 , 而著籍者寡 , 平居发调 , 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 , 令国中凡有游户 , 皆使自实 , 因录以益众可也 。 ’备从其计 , 故众遂强 。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 , 乃以上客礼之 。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 ”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关于诸葛亮见刘备的说法 , 但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 这种说法与《三国志》相矛盾 。
那么《三国志》的说法有根据吗?其实是有的 , 根据就在诸葛亮写的《出师表》 。 诸葛亮写过两篇《出师表》 , 被称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 现在能确定的就是 , 《前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 , 而《后出师表》则不是诸葛亮写的 , 是后人的伪作 。
《后出师表》的漏洞就在于其中的一句话:“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 。 ”在这句话中 , 清楚明白地说了赵云已死 , 但《后出师表》如果真是诸葛亮写的话 , 时间是在太和二年(228年) , 但赵云死于太和三年(229年) , 也就是说 , 太和二年(228年)的时候赵云还活着 , 所以诸葛亮就不可能会说当时赵云已死 , 所以能由此认定 , 《后出师表》是后人的伪作 。
而在《前出师表》中 , 诸葛亮就明确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也就是说 , 三顾茅庐的事情也是证据确凿的 , 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和《魏略》、《九州春秋》中关于诸葛亮如何出山的记载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描述呢?按照裴松之的说法 , 史学家在编写史书的时候 , 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 , 所以彼此说法出现不同 ,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文章图片
诸葛亮
不过对于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这个说法 , 历史学家也给出过合理的解释 , 虽然刘备非常需要诸葛亮 , 但诸葛亮却更需要刘备 , 理由有三:
1、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 , 这点在《三国志》里也说的很清楚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 那管仲、乐毅是什么人呢?他们都是名相 , 这就说明诸葛亮的志向是要当一位名相 , 如果不出山 , 他又怎能成就自己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