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二 )


刘备三顾茅庐确是千古佳话 , 但如果刘备不去三顾呢?难道诸葛亮就不出山了?他待在隆中这地方干嘛呢?难道要在哪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刘备确实需要人才 , 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 , 而不是一个人 , 所以对于刘备来说 , 是获得一群人重要呢?还是获得一个人重要呢?那自然是获得一群人重要了 , 为此就多少会忽略了诸葛亮 。
3、以诸葛亮当时的智慧和地位 , 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 。 刘备就不说了 , 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枭雄 , 无人不识 , 所以诸葛亮知道刘备也不奇怪 , 而刘备未必知道诸葛亮 , 毕竟当时诸葛亮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夫 , 在这种情况下 , 应该是诸葛亮先去找的刘备 。
【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文章图片
刘备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 , 刘备主动找诸葛亮是说不过去的 , 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但如果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这就与《前出师表》的说法冲突了 , 而《前出师表》是无法否定的 , 因为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 《前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 。
所以在此就只能推断 ,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先是诸葛亮去找了刘备 , 给了刘备一些建议 , 刚开始的时候刘备没把诸葛亮当回事 , 后来突然恍然大悟 , 觉得诸葛亮是个顶级人才 , 于是就三次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草庐 , 拜会了诸葛亮 , 最终把诸葛亮请出了山 。
那么这里还有个问题 , 就是刘备从北方来到荆州后 , 到诸葛亮出山 , 已经在荆州待了6年 , 为什么这6年中 , 他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 , 却在6年之后才得到了诸葛亮呢?
关于这点其实有三点原因:
1、当时诸葛亮的名气并不大 , 这点在《三国志》中也记载得很清楚:“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时人莫之许也 。 ”也就是说 , 当时诸葛亮并不普遍被人看好 。 而刘备在听别人推荐的时候 , 也会多方听取对诸葛亮的评价 , 由于对诸葛亮评价不一 , 刘备就犹豫了 , 这一犹豫 , 几年就过去了 。
2、诸葛亮自己有心理障碍 。 这是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管仲、乐毅 , 所以他就一定是要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要当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 , 而刘备又与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同寻常 , 与兄弟无异 , 对于这点诸葛亮也要掂量 。
【爱历史】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呢
文章图片
诸葛亮
3、年龄问题 。 中国是一个重视经验主义的国家 , 《淮南子》说:“故有符于中 , 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 , 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 。 ”“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 , 孔子有以听其言也 。 以年之少 , 为闾丈人说 , 救敲不给 , 何道之能明也?”美国人布赖恩·克罗泽也提到:“在中国 , 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受尊敬 。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有26岁 , 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46岁 , 对于一个46岁的天下枭雄来说 , 要对一个从未有过任何表现的年轻人奉若上宾 , 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
当时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 , 诸葛亮与刘备相互考察了很久 , 最终在形势的逼迫下 , 出于共同的利益最终才走到了一起 。 所以如果不是曹操势力日益壮大 , 如果不是曹操咄咄逼人 , 可能他们还会继续相互考察下去 。
而三顾茅庐 , 是刘备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 , 还是去了三次 , 三次都见到了 , 亦或是去了很多次 , 几乎每次都见了呢?
在《三国志》中 , 对于这点说的是“凡三往 , 乃见” , 意思就是去了三次才见到 。 但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 , 只说去草庐找了诸葛亮三次 , 没有说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 。 而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说的:“三顾频繁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这里也没说 , 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 , 而这里的频繁其实就是多次的意思 , 所以诸葛亮与刘备当时的情况 , 很可能是刘备去找诸葛亮找了很多次 , 两人也见了很多次 , 这里的“三”就是多的意思 , 而且在古书中 , 三确实可以表示多的意思 , 比如一而再 , 再而三 , 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等等 , 这里的三其实都是多的意思 。
而且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过:“咨臣以当世之事 。 ”意思就是他们之间也谈了不止一次 , 而是很多次 , 两人越谈越投机 , 越谈越对彼此感兴趣 , 最后双方合作 , 所以这才是最可能的情况 。
刘备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 , 三顾茅庐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 , 先是诸葛亮去找了刘备 , 刘备在认识到了诸葛亮的价值后也去多次找了诸葛亮谈话 , 通过两人相互间长期的考察和了解 , 最终才促成了诸葛亮的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