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皮亚韦河战役——哈布斯堡的谢幕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哈布斯堡军队往往因战绩不佳而受到忽视 。 然而 , 如同所有交战国一样 , 他们在战争中学习和改进 , 士兵表现出顽强的意志 。 只是军民关系的疏离使得他们独力难支 , 指挥官的平庸和缺乏决断力葬送了胜利的机遇 。 它在1918年意大利战场上最后一次进攻——皮亚韦河战役 , 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一、武运坎坷
哈布斯堡帝国军队在诸交战国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自诩为立场超然的"国家和王朝捍卫者" , 而对国内政治中的民族主义和政党政治充满不信任 。 然而 , 由于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朵夫时常发动超出自身能力的宏大战役 , 这支军队"保家卫国"的成绩往往不尽人意 。 奥匈军队在1914年对北线加利西亚和南部塞尔维亚的两路进攻 , 1915在冰天雪地之中贸然发起的喀尔巴阡战役都是如此 。 1916年 , 他再次不顾德国的劝阻在特伦蒂诺攻打意军 , 造成削弱后的喀尔巴阡防线在俄国1916年6-9月间的"布鲁希洛夫攻势"下崩溃 。
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使得哈布斯堡帝国朝野震动 , 高级将领却一再将问题归咎于非日耳曼各民族军民的怠惰与背叛 。 1917年接替康拉德的新总参谋长阿尔茨·施特劳森伯格抱怨"军事无权管辖的内地应该为他们无力的言论监察 , 缺少爱国主义和粮食供应的不足而为大部分不幸负责!"而事实上 , 军事高层的指挥不当造成了大多数失利 , 一味加强国内的审查和逮捕反而恶化了军民关系 , 一时人心惶惶 。 与此同时 , 战事拖延引发的农业歉收和运输不畅(各种资源已经优先供给军方)加上协约国海上封锁导致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 帝国不得不对主要食品实行配给制度 。 古老的帝国风雨飘摇 。
【爱历史】皮亚韦河战役——哈布斯堡的谢幕之战
文章图片
奥匈帝国参战前期的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朵夫
二、战前态势
苦苦挣扎的帝国在胜利的曙光和更大的危机面前 , 掷出命运最后的骰子 。 1917年10月德奥联军在卡波雷托战役中击破优势意军 , 将战线推至皮亚韦河 。 德军采纳炮战天才布鲁赫米勒的建议以更短促而无预兆的"徐进弹幕炮击"取代漫长的狂轰滥炸 , 并辅以空军侦察实施精准打击 。 榴散弹、炸弹和毒气弹的配合使用不在于消灭有生力量 , 而是用突然的打击使敌人无法有效行动 。 在此期间 , 步兵"冲锋队" , 得以携带迫击炮 , 火焰喷射器和轻重机枪实施化整为零的突击、渗透战法 。 11月 ,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
然而 , 帝国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 重塑东欧的谈判无法满足相互对立的乌克兰和波兰民族主义者 , 1918年1月 , 奥地利、匈牙利 , 加利西亚和摩拉维亚又爆发了100万工人参加的反战反饥饿的大罢工 。 最终 , 与协约国谈判的搁浅使卡尔一世皇帝决心将命运寄托在德奥同盟的完全胜利之上 。 鉴于卡波雷托的成功 , 奥地利人指望用一次他们自己胜利让意大利退出战争 , 同时为已然摇摇欲坠的军队和国内局势打一针强心剂 。
【爱历史】皮亚韦河战役——哈布斯堡的谢幕之战
文章图片
皇帝卡尔一世(1887.8.17-1922.4.1)
此时 , 获得俄国归来前战俘补充的奥军实力的确有所恢复 , 拥有64个步兵师和12个骑兵师和6830门大炮 。 但这一次 , 他们要在没有德国人帮助的情况下对抗拥有7000条枪 , 2400门迫击炮和双倍空军优势的56师协约国联军(包括3个英军和2个法军师) 。 另外 , 与在盟友支援下境况尚好的意军相比 , 此时的奥军仍忍饥挨饿 , 每人每天只有3盎司肉和8盎司腐坏面包的配额 。
而雪上加霜的是 , 大战在即 , 前线将领对于战役的主攻方向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 尽管1916年失败过一次 , 此时统领南蒂罗尔集团军(下辖第10军和第11军)的康拉德自恃兵力充足 , 仍坚持由南蒂罗尔冲入阿夏戈平原和维琴察 , 从侧翼包抄意军主力 。 总参谋长阿尔茨则建议在两翼进攻的同时主攻中部 。 曾在伊松佐战功卓著的博列维奇集团军(下辖第5军和第6军)总司令斯韦托扎尔·博列维奇原本主张谨慎坚守 , 但在躁动的鹰派氛围鼓动下 , 却提出了相当不明智的建议——渡过皮亚韦河正面进攻 。 将军们争吵不休之时 , 最终的决定权落到卡尔一世手中 , 而这位一向缺乏决断力的皇帝选择了半推半就的妥协:博罗维克和康拉德被分配了几乎相等的兵力,前者进攻皮亚韦河的同时 , 后者由格拉巴山口切入 。
【爱历史】皮亚韦河战役——哈布斯堡的谢幕之战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