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红”了几十年的书 , 但凡你想凑图书商城的打折 , 必定能看到《万历十五年》出现在推荐榜单上 。
1997年 , 三联书店出版了黄仁宇的这本历史研究专著 , 为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了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原因 。 这本书不是完全的历史资料的堆砌 , 因而并不显得枯燥 , 哪怕是对于历史并不太感兴趣的读者 , 同样能在读完全书后 , 对这种国家和个人的困境感同身受 。
但这本书在正经学历史的人眼中 , 似乎并不是那么严谨、有分量 , 甚至有人戏称黄仁宇是“研究历史的人中散文写的最好的 , 是写散文的人中历史最好的” , 那《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何偏颇之处呢?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文章图片
用道德代替法律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的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 , 大约就是中国历史上 , 是以道德代替法制 , 并“至明代而极” , 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 这是他“大历史”的观点 。
黄仁宇认为 ,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 统治者们已经谙熟了用道德代替法律的技术 , 他们利用伦理道德使得下位者服从上位者、使得女人服从男人、使得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服从有学识的人 。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文章图片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 , 道德对于治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 但随着社会的演进 , 社会更需要法制和技术来让社会发展有新的突破 , 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停滞 , 而明朝时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极致 ,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作者甚至举例说张居正满口仁义道德 , 但其实是一个好美色、讲排场还贪污受贿的人 , 这便说明了道德并不能代替法律 。
但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倒也未必 , 毕竟张居正也只是个例 , 而西方中世纪的黑暗众所周知 , 难道这就意味着西方社会都是以宗教伦理代替道德的吗?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文章图片
张居正
实际上道德和法律并不是二选一的对立面 , 任何理想社会不仅应该重视法律 , 也应该重视道德 , 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 即使是在黄仁宇眼中先进的西方社会 , 除了有着相对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外 , 同样也有利用宗教、教育等构建起来道德观念 , 与我国的“礼法并重”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
尽管黄仁宇曾为自己辩护 , 说他从不认为道德可以全部不要 , 只是应该法律和技术优先 , 但有不少人觉得 , 黄仁宇反对的“道德优先” , 正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
我国统治者一向推崇儒家思想 , 而儒家思想正是非常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的 , 这里的道德教化不仅仅是针对普通百姓的 , 更是针对为官者乃至皇帝的 。 《汉书》中“以礼义治之者 , 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 , 积刑罚 。 刑罚积而民怨背 , 礼义积而民和亲”正是这个道理 。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文章图片
《汉书》
我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 , 正是因为发现了制度背后还是人 , 社会根本在人心 , 才会希望通过道德教化出圣人君子 , 从而真正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
哪怕是到了现在 ,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 法律是我们社会的底线 , 它追求程序和形式上的正义 , 而道德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它所追求的是真正的正义 。 完善社会法律底线、重视传统道德教育 , 让其能与选贤与能相结合 , 才是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法 。
【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对中国的批评,偏颇在哪里?
文章图片
缺乏数目字管理
《万历十五年》对我国的另外一项批评 , 便是说我国统治者不采取“数目字管理”的模式 , 而是纯粹依靠儒家思想管理 , 因而导致经政治管理乏力 。
在黄仁宇看来 , 如果明代统治者能够运用“数目字管理”的模式 , 那么对于国家经济的情况和运作方式的掌握便会更加明确;朝廷也会发现税收过低、对地方经济控制力的薄弱 , 从而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
但对于“数目字管理”这件事 , 黄仁宇似乎仅仅是做出了一个猜想 , 并没有对它进行证明和更多的研究讨论 。 采取“数目字管理”真的能提高经济活力吗?又或者说明朝真的没有采取“数目字管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