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廖道南在撰著《楚纪》的时期,鲁氏家族的权势可谓达到顶峰

刘大夏的“鲁麟求大将不得”故事 , (一)故事的产生 。 关于鲁麟的死因 , 《关中奏议》明确记载:据镇守甘肃总兵官、都督佥事刘胜呈 , 据管束庄浪土官军余副千户鲁经呈:有父鲁麟存日 , 节奉敕命 , 充左副总兵 , 协同镇守甘肃地方 , 暂留庄浪 , 抚绥部属 , 运谋杀贼 。
【历史故事】明朝,廖道南在撰著《楚纪》的时期,鲁氏家族的权势可谓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近于本年正月内得患痰嗽 , 累医调治不痊 , 于本年三月二十一日病故等因 , 转呈到臣 。 按此 , 鲁麟是因得痰嗽不治而亡 , 患病时间距离他“求大将不得”仅四五个月之久 。
囿于资料 , 两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 但结合鲁麟于弘治十六年(1503)患痢疾一事来看 , 笔者更倾向于认为鲁麟患痰嗽并非由“求大将不得”引起 , 而属于正常染病或旧病复发所致 。 只是两者的巧合确实给人留下了臆想的空间 。
刘大夏在追忆“面聆圣谕”的往事时并未说明具体时间 , 但从“假托以子幼 , 奏愿归抚其部落”的表述来看 , 刘大夏讲的应该是弘治十六年(1503)鲁麟请辞一事 。
前揭指出 , 鲁麟于弘治十六年(1503)回庄浪并非“假托以子幼” , 也并非《明史鲁鉴传》记载的“不俟报 , 径归” , 而是得到朝廷的同意后回到庄浪 , 并一直在庄浪管束土民 , 随时听调 。
而看“不逾年而卒”一句 , 刘大夏无疑又是在追述弘治十八年(1505)鲁麟“乞加挂印镇守之权”一事 , 然而此时孝宗皇帝已经去世 , 何来“误蒙孝庙眷顾”“面聆圣谕”的机会?
【历史故事】明朝,廖道南在撰著《楚纪》的时期,鲁氏家族的权势可谓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假使此段对话是针对之前鲁麟请辞一事 , 其“但观其不得遂愿 , 即弃任走归”的说法也与鲁麟从未“弃任走归”的事实不符 。 即便此次对话是发生在刘大夏与明武宗之间 , 又何来时已病休在家的鲁麟“遂弃官回西大同”之事?
总体而言 , 因受记忆混乱以及个人主观立场和感情的影响 , 刘大夏的回忆录与实录、敕谕、杨一清奏疏等客观性更强的记载相比有很多抵牾之处 , 其可靠性便大打折扣 , 而出现在这样一个逻辑混乱的故事中的个别细节、对话的真实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
笔者认为 , 刘大夏的这段回忆录的来源有二 , 一是刘大夏任兵部尚书期间鲁麟请辞等一系列事情;二是其任兵部尚书之前发生的与鲁麟及鲁氏一族有关的相关事情 。 将这些事情杂糅、加工 , 加上主观臆想就形成了“鲁麟求大将不得而死”的故事 。
具体来讲 , “结纳嬖幸”与鲁麟在晋升中可能存在“夤缘”情况颇吻合 , “有才智而性颇骄傲”也与前面分析的鲁麟性情相类 , 包括“部落甚众”、以子幼“奏愿归抚其部落”等语也都基本符合鲁氏实际 。
作为个人回忆录 , 刘大夏将个人喜恶羼杂其中亦很正常 , 如刘大夏对“结纳嬖幸”之事就颇为反感 , 《刘忠宣公宣召录》恰有一事可作参考:
【历史故事】明朝,廖道南在撰著《楚纪》的时期,鲁氏家族的权势可谓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公卿中一人善能结纳嬖近 , 每于上前誉其才能 。 一曰上谕大夏曰:“闻某极有才调 。 ”大夏不敢对 , 上疑予听之未真 , 复大声曰:''工部侍郞李尔知之否?”大夏仍未敢对 , 上谕其意 , 遽笑曰:“朕惟闻其人能干办耳 , 未暇论其为人也 。 ”大夏叩头曰:“诚如圣谕 。 ”
可见刘大夏对“结纳嬖近”以求上进之人很不以为然 , 以“结纳嬖近”编排曾身负“传奉官”之名的鲁麟 , 算得上是合乎实际 。 不过将“自述其家世御边劳绩 , 乞加挂印镇守之权”变成“恃部落要大将” , 将“得患痰嗽 , 累医调治不痊”说成“怏怏成病 , 不逾年而卒” , 则明显就有很多主观臆想的成分了 。
另外 , 对拥有一支私家军队的鲁麟来讲 , “兵权去”果真能使其“怏怏死”吗?或者说即使能去鲁麟统汉军之权力 , 但真能去其管土军之权吗?笔者以为“兵权去”之言足以体现刘大夏对鲁氏及其部属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 能提出如此不切实际的建议完全是刘大夏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 。
我们暂且将刘大夏故事中若干细节的真实性搁置不谈 , 回到故事的真实中来看一下刘大夏对此事的处理情况 。 刘大夏认为既不能令鲁麟挂印 , 但又“恐召之不至 , 难于处置” , 因此采取了顺水推舟的策略 , 先同意鲁麟归抚部落 , “而阴夺其副将兵权” , 虽然刘大夏并没有说明具体如何阴夺鲁氏兵权 , 但处理的结果可以说是相当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