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么说法?立秋是下半年的开始吗?

立秋有什么说法?立秋是下半年的开始吗?

文章插图

立秋有什么说法?立秋在节气中被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主要区别在于立秋到来的时间,因为每年立秋到来的时间并不固定,会在早上或者晚上到来,所以立秋便有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说法 。有的地方按照立秋到来的时间算起,若在12点之前为早立秋,而在12点之后则为晚立秋,所以今年就是所谓的早立秋 。
有的地方按照月份算的,因为农历时间不固定,阳历时间固定,而立秋节气到来多在阳历6-7月份,如果立秋在农历6月份到来为早立秋,在农历7月份到来则为晚立秋 。
立秋有什么说法?立秋是下半年的开始吗?

文章插图

立秋是下半年的开始吗?一般我们认为下半年是7月1日,2020年的立秋节气是2020年8月7日,因此并不是下半年的开始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 。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
古书云:“命运一世之荣枯,大运言一时之休咎 。”命运不好,一生中难免贫苦疾病交加,想知道自己的一生运势吉凶就使用【精品测算】功能看看吧!立秋有哪些说法?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有什么说法或习俗吗?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立秋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 。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 。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 。从日历上看来,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时24分立秋,想来应该是天凉好个秋吧!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 。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 。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 。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