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定格在记忆中的瞬间——
2018年10月11日 , 云南老山坝子雷场的一声巨响 , 让掩护战友的杜富国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 “你退后 , 让我来”的大喊 , 穿透了整个云贵高原 。
这是一个让亿万观众潸然泪下的军礼——
在2019年2月举行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 , 杜富国用力举起残缺的右臂 , 向所有人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 空荡荡的袖子 , 激荡了亿万观众的心 。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杜富国在英雄事迹报告会上 。 胡志刚胡博摄
这是一床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豆腐块”军被——
康复治疗的3年里 , 杜富国依靠一双残缺的臂膀 , 摸索着被子的四角反复折叠、整理 , 直至其达到记忆中的“豆腐块”形状 。 那棱角分明的被子 , 划破了战友和医护人员的心防 。
杜富国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 , 拥有一双爱笑的眼睛和一副强壮的身体;后来 , 他成为云南边境生死雷场上的“雷神” , “死亡地带”上始终冲锋在前;“舍身一挡”后 , 带着伤痛和残疾的身躯 , 从雷场的长征 , 走向人生的长征……
2022年的7月 , 有关杜富国的消息接踵而来 , 康复出院、回归战位 , 荣获中国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英雄的身影还是那样挺拔笔直 , 经历3年多的康复治疗 , 杜富国的人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无畏!1000余次穿梭在生死雷场 , 他从来都知道 , 可能不会“全身而退”——
在祖国的南疆 , 战争遗留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 。 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 , 处处矗立着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 , 让人毛骨悚然 。
密布的地雷威胁着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制约着边疆的建设发展 。 仅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 , 全乡雷场面积达14平方公里 , 涉及耕地2万余亩 。
“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 。 ”当地人说 , 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 , 大家都被地雷炸怕了 , 无人敢进去耕种 , 只能撂荒 。
“为人民扫雷 , 为军旗增辉!”继中越边界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后 , 2015年11月 ,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排雷行动展开 , 云南扫雷大队数百名官兵誓师出征 , 直奔战争中遗留的“雷患”问题 。
当得知扫雷排爆部队即将组建 , 杜富国第一个报了名 , 从连队转到扫雷排爆队 , 与战友们驻扎到麻栗坡县猛硐乡 , 朝着雷区逆行 。 在山高坡陡的雷区 , 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 , 扫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扫、用手排 。 谁多排一颗雷 , 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 。
在马嘿雷场 , 战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 。 杜富国照例让唐世杰退到安全地域观察 , 独自上前处理 。 整整匍匐作业一上午 , 防护服被汗水浸透 。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杜富国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 。 杨萌摄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 , 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 。 没等刘贵涛行使职权命令杜富国撤 , 杜富国抢先道:“班长 , 我来吧 。 ”话未毕 , 人已上前 。
“他总是走在第一个 。 ”战友们说 , 在40多摄氏度的热带山岳丛林地 , 杜富国常常一次背2箱炸药爬山穿林 , 1箱炸药27.5公斤 , 两箱55公斤的重量驮在肩上 , 上台阶的双脚都在打抖 。
对讲机里 , 大家呼叫他的次数最多 。 杜富国技术好 , 热心肠 , 哪有任务哪有他 , 哪有困难他在哪 , 好像不知道累 , 战友们叫他“雷场小马达” 。
在杂草泥土中 , 随机深埋铁丝、五角硬币、铁钉、防步兵教练雷 , 扫雷兵们要通过探雷器的探头远近、警报声音强弱 , 判明土层下的情况 , 熟练扫雷作业 。
这是杜富国和战友们必考常考的基础训练课目 。 就像用声音给土里的爆炸物照X光 , 照清楚了 , 心里才有数 , 出手才有底气 。 而每一次训练 , 杜富国都完成得很好 。
战友们说:“杜富国爱动脑子 , 动手能力强 。 他说‘让我来’ , 是因为有底气 , 有本事 , 大家也才敢让他来 。 ”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杜富国的工具箱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黄霞摄
3年多的时间里 , 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地雷和爆炸物 。 磨损严重的防雷靴 , 汗渍斑斑的防护服 , 光溜锃亮的排雷工具……见证着他的战斗足迹 。
可谁又曾想到 , 意外还是来了 。
2018年10月11日 , 杜富国在老山坝子雷场的扫雷行动中 , 面对复杂雷场的一枚加重手榴弹 , 让同组战友退后 , 独自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 , 身负重伤 。
“他从不和家里多讲扫雷的事 。 ”杜富国负伤后 , 他的父亲杜俊来到儿子踏过的雷场 , 探访“87个村民炸剩78条腿”的“地雷村” , 听了乡亲们流着泪的讲述 , 见到儿子病房走廊里摆满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送的鲜花和祝福卡片 , 这位老党员愈加明白 , 儿子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 又为何不想退伍 。
杜富国被雷患所伤 , 猛硐乡的乡亲们心痛不已:“扫雷官兵来到我们这 , 付出太多 , 他们是当代的‘老山英雄’ 。 ”
虽然失去双眼双手的杜富国眼前一片漆黑 , 他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祖国的美丽河山 , 也无法和战友们手拉手走过排完雷的区域 。 但是 , 却给边民的生活带来了光明 。 他们用生命“检验”过的57.6平方公里雷区 , 如今已变成美丽田园 。
不悔!康复馆里的上万次重复训练 , 只因他有一颗奋斗不息的心 , 不肯“就此退缩”——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杜富国做康复训练 , 战友为他计时 。 杨媛媛摄
2022年7月19日 , 杜富国结束了他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的康复治疗 , 顺利出院 。
好消息传来 , 一直关心着杜富国的家人、朋友、战友乃至所有被他感动的人都为之雀跃欢呼 。 他们深知 , 在这场长达3年的康复治疗中 , 杜富国不仅要通过训练熟练“指挥”残疾的身体 , 更要用强大的意志力“缝补”内心的伤痛 。
“他是个真正的战士 。 ”曾在第一时间救治杜富国的军医刘小波说过 , 杜富国是他见过最勇敢坚强的人 。 重创之后 , 积极接受治疗 , 即便得知自己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 杜富国也没说过一句后悔 , 没喊过一句疼 。
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 , 杜富国虽然保住了性命 , 但是又开始了与“伤痛”的漫长战斗 。
病房 , 成了他新的“战场” 。
“严重的多发伤爆炸伤 , 双眼失明、双前臂截肢 , 耳朵鼓膜穿孔 , 听力部分受损 , 还有脑袋震荡伤……”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宏亮说 , 杜富国身上复杂的伤情 , 不仅考验着医生 , 更考验着他自己 。
“像刀子割肉一样”的手臂“幻觉痛” , 注入神经血管密布瘢痕深处的瘢痕消退针带来的剧痛 , 双眼失明、双前臂截肢后的功能障碍……这样的伤痛放在平常人身上 , 足以转变为压垮意志的强大压力 。
但军人拥有的是铁一般的意志!“我受伤后 , 半个月就接受自己了 , 我不后悔 , 如果后悔就接受不了自己” 。 这是杜富国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 , 不悔 , 只因执行扫雷任务 , 是他真心热爱的事情 。
接受自己 , 开始“新的长征路” , “这条路上 ,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 ”杜富国在康复治疗期间常常这样说 。
在他的积极配合下 , 医院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通过辅助器具 , 最大程度发挥保留肢体的功能 , 同时 , 通过空间辨别训练听力 , 以减少视觉造成的障碍 。
为了让杜富国可以早日自如地“指挥”身体 , 医院加强对他的体能耐力和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 。
每天上午 , 进行一小时力量加强、肌力抗阻训练 , 一小时肌电手写字、物理感知训练;下午 , 进行一小时肌电手抓握训练、一小时跑步、下蹲起立等体能训练 。
凭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超乎寻常的毅力 , 杜富国积极配合医院进行着简单重复的训练 , 在反重力跑台 , 他常常一跑就是三公里、五公里 , 体能恢复越来越好 。
同时 , 治疗团队对杜富国的训练设备与辅助器具进行了创新改造 。 如利用他残存的前臂 , 穿戴自制的康复辅具 , 进行康复训练 , 后续再跟设备制作公司联系提供固化的产品 。
康复治疗一年后 , 杜富国就已经能一个人完成日常洗漱穿衣 。 虽然比起当兵时的速度慢了太多 , 但他坚持用军人标准要求自己 。
洗漱后他要叠军被 , 先是绕着被子走一圈 , 用半截小臂把被子抚平 , 然后打出褶 , 小心翼翼 , 五分钟过去 , “豆腐块”成型 。 再花十分钟时间 , 把被子移到床头 , 拉平床单 。 床铺整整齐齐 。
出院前 , 杜富国已经可以完成独立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 。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永远前进” , 这是杜富国在康复期间用义肢写过的四个字 。
浴火重生后 , 他还是那个杜富国 , 因为他是 , 中国军人!
追梦!重返战位的坚定信念 , 支撑着英雄走向人生新的“战场”——
“大家好!我是战士杜富国 。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遵义 , 当年的革命老前辈们的感人故事 , 他们那钢铁意志的精神 , 值得我们去学习 , 传承下去 , 发扬光大……”去年4月 , 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 , 杜富国受伤后首次回到部队 , 与其妹妹杜富佳为战友们讲述岗位励志故事、红色精神感悟 , 赢得在场官兵的阵阵掌声 。
“没想到他能这么快恢复 , 而且精气神十足 , 真是太棒了 。 ”现场官兵无一不为杜富国点赞 。 事实上 , 重伤之后的杜富国以超强的意志力不断挑战自我 , 迅速恢复身体机能 , 只因心中有新的愿望等着他去实现 。
“雷神”浴火而生 英雄向“战”而行丨记“八一勋章”获得者、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杜富国
文章图片
杜富国的学习笔记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黄霞摄
“虽然失去了手和眼睛 , 但我还有嘴和脚 。 如果可能 , 我想做一名播音员 , 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 ”心中的“播音梦” , 支撑着杜富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
“我说一句 , 他跟着说一句 , 直到背记稿件全文 。 ”作为协助杜富国完成录音的好帮手 , 战士张鹏陪着杜富国不断练习 , 看着他的进步 , 既心酸又欣慰 。
“各位听众 , 我是杜富国……”从开场白练习起 , 一字一句不断熟悉 。 “富国的声音不仅清晰度好 , 感情也更加充沛 。 ”张鹏说 , 为让播音效果更好 , 杜富国放弃了由他人领读自己复读 , 再后期剪辑的录制方式 , 坚持全文背记 , 经常练习到深夜 , 令人心疼 。
“虽然我的水平离专业播音员还差得很远 , 但就像当初学扫雷一样 , 即使从零开始 , 只要不断坚持 , 一定能进步 。 ”正是由于这股坚持不懈的劲 , 才让他离梦想越来越近 。
2020年初 , 南部战区陆军机关专门为杜富国购置了一套播音设备 , 并协助杜富国进行系列播音策划 , 开设专题播音节目 。
首期节目中 , 杜富国以《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为题 , 深情讲述自己从参军到扫雷、从负伤到康复的过程中 , 用无悔选择诠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担当 , 让每一位听众都为之感动和深受激励 。
同年8月 , 杜富国正式成为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 , 梦想成真 。
从雷场“转战”录音间 , 从扫雷兵到播音员 , “让我来”的精神始终是杜富国最大的支撑 , 钢铁般的意志不仅让他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 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麻栗坡县号召全体党员:“向杜富国同志学习!”点赞英雄、敬重英雄、学习英雄成为社会风尚;“他是从湄潭走出去的普通人 , 但是他干的事却不普通……”在湄潭兴隆镇天城中学 , 杜富国的初中老师李胜常时时以杜富国的英雄事迹为榜样 , 教导学生们成为一名有英雄信念的人 , 勇于担当、坚守执着 。
忠诚使命 , 英勇无畏 。 这样的英雄既在传奇之中 , 又在你我身边 。
采访人员手记
采访杜富国的过程中 , 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新的人生已经开始 , 但是心中的热血没有变 。 重新学会吃饭、穿衣、洗漱 , 就是自己新的长征路 , 新的开始 , 日子还很长 , 自己会用坚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当中的困难 , 坚定地向前走 , 一定会走好这条新的长征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 而历史从来垂青实干家 , 绝不会向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抛出优待 。 只有树立起“让我来”的担当自觉 , 锤炼“让我来”的担当能力 , 淬炼“让我来”的担当血性 , 才能在荆棘密布的新长征路上 , 拼出一条血路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李中迪黄霞
编辑李贝多
二审赵昆张婷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