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一说茄子你就笑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上海人一说茄子就笑 。 拍个合影 , 男女老少齐声喊:茄子!你能不笑吗?
沈嘉禄:一说茄子你就笑
文章图片
沈嘉禄:一说茄子你就笑】昨天上午 , 老婆抱了一枚青皮茄子回来 , 算它圆茄吧 , 倒有一尺来长;说它长茄呢 , 又分明是个小胖墩 。 “没吃过的就要尝一尝 。 ”老婆总是有理 。 她将茄子刨皮 , 切蝴蝶片 , 夹肉末 , 挂面糊 , 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 , 是谓“茄饼” 。 略有外脆里酥的意思 , 又挖了一勺朋友送的XO酱助兴 , 却不作第二块想 。 饭店里的藕夹 , 我也兴趣不大 。
北方多圆茄 , 南方多长茄;南方茄子以紫皮为正脉 , 北方茄子有紫有绿有黑 。 我吃过江苏溧阳的白茄 , 香糯软绵 , 有意外味 。 上海人吃茄子 , 无非冷拌、酱爆 。 冷拌宜选杭茄 , 条形细长 , 薄皮无籽 , 蒸熟后撕条 , 生抽、薄盐 , 再淋几滴麻油就行了 。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也有凉拌茄子:“惟蒸烂划开 , 用麻油、米醋拌 , 则夏间亦颇可食 。 ”我的经验是不能蒸过头 , 一烂未免皮肉分离 , 最恨举箸拎起一袭臭皮囊 。 不过加米醋是个好办法 , 各位不妨一试 , 拌芹菜、拌黄瓜、拌萝卜、拌塘藕 , 加醋后再冰镇片刻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随园食单》里还有“茄二法”:“吴小谷广文家 , 将整茄子削皮 , 滚水泡去苦汁 , 猪油炙之 。 炙时须待泡水干后 , 用甜酱水干煨 , 甚佳 。 卢八太爷家 , 切茄作小块 , 不去皮 , 入油灼微黄 , 加秋油炮炒 , 亦佳 。 ”前者是酱爆 , 后者是家烧 , 提携蔬菜界的庸常之辈 , 必须“无味使其入” , 唯纯天然的秋油难得 。
以前在大妈掌勺的居民食堂 , 酱爆茄子堪当平民恩物 。 茄子掰段寸半 , 大锅煸炒 , 浓油赤酱 , 装盆后茄皮上有无数个油泡泡吱吱作响 , 一口吞进 , 鲜汁爆浆 , 烫得舌尖打颤 , 话也说不囫囵 , 赛过“素汤包”!一盆茄子可送一大碗籼米饭 。
后来小饭店里出现了肉末茄子煲 , 杀饭神器 。 无论绿肥红瘦 , 一经椒麻辛辣加持 , 便能让茄子大跳霹雳舞 。 稍见粗壮者以蓑衣刀法塑身 , 油锅一滚 , 盘成一圈 , 甜辣酱汁兜头一浇:“素黄鳝来啦” 。 这几年川湘馆子里的皮蛋擂椒茄子风评不错 , 家里也能做 , 不难 。
梅龙镇里的酱爆茄子是饕客的心头好 , 我每去必点 。 他家取杭州茄子 , 去皮切条 , 先炸后炒 , 盆底不见一滴水 。 “条形分明 , 似酱无酱 , 糯香鲜醇 , 油而不腻” , 这是国家级烹饪大师徐正才先生告诉我的成菜标准 。 我在家经常烧这道菜 , 晒到微信上赚口水 , 招待亲朋好友 , 也算一招鲜 。
茄子可条可块 , 也可丁 , 我在吴江宾馆吃过徐鹤峰大师烧的八宝辣酱茄丁 。 受此启发 , 回上海就烧了扁尖圆椒茄丁、沙鳗鲞毛豆茄丁、蚝油牛肉茄丁 , 都好吃 。 此时圆茄也可以用 , 去籽、留皮、炝锅 , 少着水 , 让茄肉有点骨子 , 收汁要果断 。
在万物皆可糟的盛夏 , 冰啤的标配有糟猪耳、糟凤爪、糟门腔、糟蛏子、糟鲜鲍等 , 其实蔬菜也可一糟 , 比如糟毛豆、糟茭白、糟豆芽 , 还有糟面筋、糟素鸡、糟茄子 。
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记了一款糟茄 , “色翠绿(看来是圆茄——作者注) , 内如黄蚋色 , 佳味也 。 ”蚋是一种长着双翅的小飞虫 , 背部呈深黄色 , 用这来形容加工后的茄肉 , 今人不大好理解 。 所幸作者用一段歌诀透了底:“五糟六茄盐十七 , 一碗河水甜如蜜 , 做来如法收藏好 , 吃到来年七月七 。 ”奥妙全在首句 , 五斤酒糟、六斤茄子、盐十七两 。 霜降前后 , 架上最后一茬茄子收下来 , 去掉茄蒂花萼 , 不可水洗 , 用软布擦干净 , 堆在陶盆里 , 按照歌诀中的方法拌匀 。 三天后挤去盐水塞进坛子 , 再灌进糟卤没顶 , 密封半个月后就可开吃 。 悠着点 , 能吃到来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一天 。
我们可以“洗澡” , 将茄子蒸熟后稍控水分 , 糟卤浸渍时间也不要长 , 半小时足够 , 冰镇更佳 , 临吃浇上糟油 。 这个糟油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太仓糟油(那个其实就是糟卤) , 而是用精制油加酒糟熬炼的糟油 。 今春吴江庙港老镇源酒家的姜总快递给我一小瓶 , 雅香馥郁 , 拌面、拌菜两相宜 。
《食宪鸿秘》里还介绍了蝙蝠茄和香茄 , 前者需要梅卤 , 后者用到陈皮和紫苏 。 将茄子推上风口浪尖的 , 就是曹雪芹 。 我在朋友开的饭店里试吃过红楼名菜“茄鲞” , 大厨按照凤姐儿的说词一步步来 。 我不免暗笑 , 曹家曾经阔过没错 , 但少爷不会去厨房卧底吧 。 我细嚼慢咽 , 假装骋怀游目 , 但始终没吃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感觉 , 而已而已 。 后来在高濂的《遵生八笺》看到了一款“鹌鹑茄”:“拣嫩茄切作细缕 , 沸汤焯过 , 控干 。 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甘草、陈皮、杏仁、红豆 , 研细末 , 拌匀 , 晒干 , 蒸过收之 。 用时 , 以滚汤泡软 , 蘸香油炸之 。 ”哈 , 曹公肯定看过八笺 , 一时手滑 , 移花接木啦!
孙机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中说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 , 最早见于晋代的《南方草木状》 , 北魏的《齐民要术》里记载得更加详细 。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茄子一名‘落酥’ , 又名‘昆仑紫瓜’ 。 种苋其傍 , 同浇灌之 , 茄苋俱茂 , 新采者味绝美 。 蔡撙为吴兴守 , 斋前种白苋、紫茄 , 以为常膳 。 ”还真是 , 前几年我在嘉善就吃过白苋梗炒紫皮茄 , 软烂烫鲜 , 素面朝天 , 一上桌就光盘 。 对 , 我明天炒一盘让老婆大人尝尝吴太守的常膳味道!
石涛、齐白石等大师画的茄子都是圆茄 , 胖乎乎才福态呀 。 白石山翁鲐背之年还在画茄子 , 不只有情趣 , 更有生活态度 。 食粥致神仙 , 佳蔬抵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