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本文转自:中工网
来源:央视网
原标题: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2021年10月3日 , 来自北京地区8所高校的263名学生来到首都体育学院 , 她们自愿报名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引导员选拔 。 这一天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要对她们进行第一轮面试 。 这次面试 , 张艺谋和导演组通过形体、微笑和步态三个方面 , 对引导员进行了评定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我们选一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来当引导员 , 当然希望个头要高一点 , 因为运动员都是很高大的 。 其次就是端正 , 形体很协调 , 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非常年轻的 , 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 这么说吧 , 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说 , 他在进会场之前 , 他第一个看到的应该是他的队伍的引导员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杨嵘:以前的引导员 , 2008年是全国甄选 。 2008年的时候可能全中国都是提着气的 , 要展现上下五千年的那种 , 这次我们松弛下来了 , 我们可以娓娓道来了 , 不要背负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诉说了 。 所以我们整个的文化就很自信了 , 我们从北京的高校、从志愿者里边来选拔 。
这次选拔 , 导演组暂时圈定了122人 , 平均身高1.73米 。
参照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 , 有91个代表团参加了那届开幕式 , 这也就意味着被留下的这些候选人一定还会有人被淘汰 。 面试结束 , 张艺谋还对引导牌的呈现和动作细节进行了初步敲定 。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第一印象很重要 , 她的服装 , 她的美感 , 她的牌子的设计 , 方方面面 , 因为运动员是主人 , 所以我们当然对每一个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是要下功夫的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尽管这次引导员的招募主要是集中在艺术类院校 , 但是征集上来的这批志愿者大都不是礼仪相关专业的学生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郑亚鑫: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们不会站、不会笑、不会走 , 这个在咱们看来正常人都是可以的站、走、笑 , 可是大型活动这个场面会吃没的 , 即使这个机位推得很近 , 你整个的状态不好 。
这次开幕式引导牌确定为一片雪花 , 因此举牌方式从传统的手持改成托举 , 这个看上去简单的动作练起来 , 远没有那么轻松 。
在122名引导员当中 , 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最多 , 共21人 , 她们大多数来自服装表演专业 , 无论是身高还是步态 , 她们的整体实力要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 。 集训一个月之后 , 总导演张艺谋需要看一下引导员的服装和引导牌的舞台效果 , 导演组就从她们当中选派了19人第一次走进了鸟巢 。 候场区和舞台之间隔着一道中国门 , 这道门开启前 , 引导员们对即将看到的一切还一无所知 。
尹妍婷在这次走台时被安排在了第一个出场 , 那天只有她和站在队尾的刁月涵换上了引导员的服装 , 随着中国门的打开 , 这19位引导员第一次登上了开幕式的舞台 。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荆典:一进到那个场馆的那一刻 , 瞬间我就感觉到大家就瞬间都不说话了 , 而且导演在耳返里面和我们说 , 这是你们走过最大的一个T台 , 也是你们走过最盛大的一场秀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这次走台大部分人拿的都是代用道具 , 只有首尾出场的两个人用的是做好的引导牌 。 这是雪花牌第一次在鸟巢被点亮 , 和它一起闪闪发光的还有这段难忘的经历 。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刁月涵:我觉得拿着中国牌子走上场的那一刻还是非常震撼的 , 并且当时鸟巢特别空旷 , 《歌唱祖国》那个音乐一响起来 , 内心就真的很激动 , 今生难忘 。
第一次合练结束之后 , 张艺谋在总结会上对引导员的服装提出了修改意见 。 11月底 , 引导员正式进入鸟巢排练 , 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定期的大合练 , 所有的代用道具都被换成了正式的引导牌 , 这也就意味着引导员的排序不再是按照学校或者身高 , 而是根据每次合练被分配的国家和地区顺序入场 。
大家开始对手中的引导牌有了自己的想法 。
今天是开幕式前的最后一次合练 , 合练前张艺谋和入场仪式环节的所有导演在备场区 , 对122名引导员进行了第二次面试 。 这次面试所有人都换上了引导员的服装 , 按身高排序 , 6人一组依次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 。
一轮面试之后 , 张艺谋圈选了12位在身高和形象上比较突出的候选人进行了第二轮面试 。
根据面试结果和几次合练的表现 , 导演组对引导员的序列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 , 在接下来的两次带妆彩排中 , 排在第一位的希腊引导员都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大一新生杨萌 。
北京工业大学是这次引导员的参与院校中唯一的一个工科学校 , 她们只有4个人入选 。 1月22日开幕式将进行第一次带观众彩排 , 但是前一天上午她们学校的蒋苏萍眼角周围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症状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这一天傍晚北京开始大规模降雪 , 但是为了确保第二天的带观众彩排万无一失 , 引导员还是按照原计划来到了鸟巢进行排练 , 蒋苏萍也并没有因病缺席这次演练 。
排练开始前 , 入场仪式的分场导演杨嵘特意提前来看了一下场地 , 尽管雪还没有停 , 但是当天的彩排任务就和这天气一样 , 是一件不容商量的事 。
排练前 , 导演组公布了新的序列号 , 希腊代表团引导员从上一次的杨萌换成了身高1.83米 , 性格更加外向的荆典 , 中国代表团的引导员还是刁月涵 。 因为运动员看台临时进行了调整 , 大部分引导员的下场路线都发生了变化 , 上场前杨嵘又专门赶到化妆区 , 对这次排练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
因为天气原因 , 当晚的排练只能分段进行 。 导演组先是带领引导员在场地里熟悉了各自的下场路线 。
在出场口的通道里 , 这里是最容易出现闪失的地方 。 雨雪天气地面湿滑 , 导演组特意在这里安排了适应性训练 , 因为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都有降雪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彩排开始前 , 开幕式服装造型总监陈敏正特意来到化妆间 , 结合服装 , 为那场彩排上中国的引导员刁月涵进行了定妆 。
在引导员服装的设计中 , 陈敏正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15款造型各异的虎头帽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服装造型总监陈敏正:真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属于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帽型 , 所以这是给我们在整个设计造成了很难的一个点 , 用什么样用什么样就用到最后就和我们的裙子是一个道理 , 就是裁剪的板型是可以是全人类的 , 就不要非得去追究中国的一个什么特色 , 但是虎头的这种虎年的剪纸方式、绘画感觉这是中国独有的 。
正是因为虎头帽概念的引入 , 引导员的服装也发生过一次颠覆性的调整 , 最初的设计方案里并没有雪花元素 , 主色调也不是以蓝白为主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服装造型总监陈敏正:小燕子飞回 , 底下是山山水水 , 其实也是蛮美的一个意境 。 但是后来说它那个绿和白的颜色比较尴尬 , 没法表现虎头 , 因为什么呢?你要是给它做一个这样的虎头 , 做一个绿帽子 , 绿色的虎头戴头上 , 中国人是忌讳的 。
这次彩排之前有10位引导员被淘汰 , 候选人缩减到了112人 , 因为上场人数一直暂定在91位 , 所以每次都会有21人被列为替补 。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彦冰在完成一次彩排之后 , 就被划到了替补名单当中 。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陈彦冰:这个当时其实我是没什么预感的 ,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 我非常非常崩溃 , 非常惊讶 , 然后我就一直在回想我有什么做得不足的地方 。 但是我想我不会放弃的 ,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 我会在私下更加地努力练习 , 然后让导演能够看到我的进步 。
当陈彦冰和其他替补引导员只能在备场区憧憬下一份新的序列名单的时候 , 91位引导员第一次在上万名观众面前点亮了手中的雪花牌 。 每一次彩排就如同一道关卡 , 只有闯过每一关才能站上梦想的舞台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随着中国门的落下 , 又一场彩排结束了 。
1月2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 , 午休之后 , 服装学院的姑娘们陆续开始化妆 , 准备前往鸟巢 。 今天导演组并没有安排排练 , 只是从她们当中挑选了10个人去进行带妆走台 , 配合转播调试 。
和她们相比相对稳定的是刁月涵 , 在最近几次演练中 , 她都被安排担任中国代表团的引导员 。 这个寒假她正面临着毕业 。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刁月涵:我其实是想考研的 , 但是现在不是冬奥嘛 , 然后今年大概就是取消了这个选择 , 可能会在明年选择一个考研的方向 。
考虑到学生们今天会回来得比较晚 , 学校特意安排食堂在她们出发之前为她们准备了饺子 。
纪录片《幕后》第三集:引导员(上)
文章图片
参与这次演练的几位引导员一直都在序列中比较重要的位置 , 后面的竞争也是在她们之间展开的 。
当天的演练安排应该是一直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 但也是不寻常的一次 。 因为参与的人少 , 时间也比较充裕 , 彩排前导演组难得和引导员们围坐在一起 , 大家开诚布公地进行了一次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