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 ”
意思是说 , 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很可怜 , 可是你看过他从前可恶的样子吗?
或者今天他这么可怜 , 难道都是别人的错吗?
“当我们用一根手指指向别人时 , 其实另外三根手指却指向自己 。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在心理防御中 , “免除自我负责”不单是个人常玩的游戏 , 还是我们集体共同的游戏 。
比如 , “不景气 , 公司不赚钱”是环境的错;
“身体不好 , 得了慢性病”是遗传的错;“孩子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老师不会教 , 同学太吵 。
人们总是习惯将问题的原因归咎给外界 , 因为不想被责备 , 不想承担 。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 , 追求美满的关系、愉快的生活 。
可我们有时发现 , 幸福、美满其实并不容易 。
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毁掉自己的幸福 , 毁掉自己的亲密关系 , 我们会对着亲密的人大喊:这都是你的错!
也会一股脑地将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 , 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
“受害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受害者心态 , 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心理 , 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 , 使自己短暂地获得了同情、安慰 。
实际上 , 却丧失了对人生的掌控能力 。
“受害者心态”

有了这种心态的人 , 他的整个心态都非常悲观、阴暗 , 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
也会给家人、同事、朋友带去阴影 。
受害者心态:
完全把关系的矛盾 , 推责给对方 。
受害者心态在普罗大众身上广泛存在 , 却让人难以发现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模式最核心的特点 , 就是在任何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弱小的受害者 , 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就会被描述得非常强大 。
也有人认为 , 受害者心态不算心理学界的学术词汇 , 但的确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定式 。
当某人进入受害者的角色 , 就会把他人或者外界投射为对自己的加害者 , 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和外界对立起来了 。
“受害者心态”患者另一种逃避自我的方式是“寻找替罪羊” 。
这是一种责任转换系统 。
我们满怀期待地去打开人际关系的潘多拉魔盒 , 却没想到弹起了一个“搞怪的玩偶” , 有的人会因此吓了一跳 , 更有的人会失落 , 这个玩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么美好 。
于是失落感出现了 。
心里就出现一个声音:
“我做出了很多努力 , 但还是没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好” 。
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我已经尽力了 , 不好都是怪你 。
你要改变 , 你要努力 , 才能维持我们的关系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关系产生矛盾 , 过错真的都怪对方吗?
我们总是这样去理解问题 , 真的会对解决矛盾起作用吗?
关系里的过度依赖使人想要逃离
受害者的心态使人把自己的快乐依附在他人身上 。
最常见的就是亲密关系里的过度依赖 。
如果你爱我 , 就要有陪伴我、对我好、保护我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 。
许多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 。
这种帮助与关心 , 往往不会持续很久 ,
受害者心态导致你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 , 会消磨掉心底的爱 , 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 , 慢慢地离开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受害者模式像一个保护壳 , 将自己的问题隔绝在外 , 推卸给他人 。
任何糟糕的事情 , 都是别人的问题 , 我没有错!
在这种“我没有错”想法的暗示下 , 认为其他人都是罪人 , “都来找我道歉吧!”“都应该让着我 。 ”
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 , 让自己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承担风险 , 不必背负心灵成长的重责 。
这些暂时看起来仿佛是好事 。
时间一久 , 你就会发现 , 情况也许只会越来越糟 。
受害者的心态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放弃
受害意味着无需负责 , 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 , 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 , 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 , 可能一辈子都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淖中——不负责、不行动 , 也因此错失任何让自己更好地改变 。
这种看起来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情感关注的心态 , 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在这个世界上 ,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
没有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生命负责 , 也没有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而活 。
每个人都需要明白:
不管你之前受了多少的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 , 都没有人会替你的生命与痛苦负责 。
唯一能为我们生命负责的 , 只有我们自己 。
痛苦还是快乐 , 都是自己的选择 , 和任何人无关 。
没有任何人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个道歉 , 倘若有人向你道歉 , 那的确很好 , 但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
道歉无法让行为逆转或是弥补伤害 , 它们只是听起来比较悦耳罢了 。
在心理咨询中 , 当一个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维里时 , 他就很难有疗愈的可能 , 因为:
(1)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强大的一面
(2)受害者不想长大 , 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受害者会逐渐贪恋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他会贪恋人们因为可怜而送给他们的关注、施舍、小恩小惠和同情心 , 而很难再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得因为自己能力而带来的人们的佩服、尊敬和感激 。
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能给人带来好处 , 即便是不够良好的心理模式 , 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想好 , 给你一百个好境遇 , 你都能找出问题 , 给你什么好的你都能打回原形 。
你知不知道 , 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一个自认没有动力的受害者 , 你指望他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受害者的性格最早养成的培养皿就是
原生家庭 ,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
有些时候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
心理疗愈提到原生家庭 , 只是为了让受害者知道很多问题的根源 ,
即使原生家庭由于父母的局限和不当管教 ,
了解这些 , 是为了突破这些局限 , 避免重复这些不良反应模式 , 不是为了从此以“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自居 , 再也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自怨自艾 , 一蹶不振 。
当我们应对成人生活的难题 , 逃避或者找代罪羔羊 , 都不过是不想长大、还幻想完美父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的表现 。
若你要摆脱掉受害人人生模式的制约
首先要看见自己是否处在受害者模式的圈套里 。
人不自救 , 天也难佑 。
放下受害者的心态 , 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 , 自由码字人 , 培训师 。
陋室倾听人冷暖 , 情卷情舒皆是缘 。
红尘来去散无痕 , 烹煮文字疗人心 。
我遇见你 , 然后遇见我自己 , 命运如刀 , 让我和你 , 一起领教 。 ——实用心理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下受害者心态,没有谁天生来针对你的】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 , 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