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本文转自:周到客户端
很多人误以为 , 生活剧是海清的“舒适区”——
《心居》里的冯晓琴 , 是从外地嫁到上海的全职主妇 。 剧中她第一次亮相 , 就选在了人来人往的菜场 。 她挑挑拣拣 , 干脆利落地还价 , 付了钱再顺手拿走一把小葱 。 菜贩埋怨她拿得太多 , “你这样我亏死了呀” , 她理直气壮地回怼:“这才一点点好吧!”
尾巴处的“好吧”略略上扬 , 是上海人常常能听见的口头禅 。
其实 , 仔细听海清聊起《心居》拍摄的点点滴滴 , 你会知道 , 用“舒适区”来形容她对不同作品下的功夫 , 是一种想当然的轻慢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在接受新闻晨报专访时 , 海清偶然谈到了一个故事:2020年拍摄电影《隐入尘烟》时 , 她在大西北住了很长时间 。 一天晚上八九点钟 , 她点了一份牛肉面 , 来送外卖的是一名背着孩子的女外卖员 。 对方一上门就小心地道歉:对不起 , 汤洒了 。
后来 , 海清辗转得知 , 女外卖员常年带着孩子一起工作 , 白天打零工 , 晚上送外卖 。 “你知道我心里的感觉吧?很尊敬 。 我敬佩这样努力的、好好生活的人 。 ”海清说 。
冯晓琴 , 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 演好她 , 成为她 , 需要的不仅仅是的“舒适区的表演” 。
自3月17日在东方卫视首播以来 , 电视剧《心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有关人物与海清表演的讨论多次冲上热搜 。 如何接近、成为冯晓琴?在晨报的专访中 , 海清娓娓道来 。
吃“冯晓琴”的盒饭 , 好香啊
新闻晨报:相对您以前塑造的角色 , “冯晓琴”似乎更普通了 。
海清:对 , 我蛮喜欢冯晓琴 , 她很像“打不死的小强” , 像“女超人” , 还特别烟火气 。 我感兴趣在于她没有光环 , 没有荣耀 , 没有奇迹 , 实打实的把你摔到泥土里 , 前面一分钟还好好的 , 后面一分钟老公死了 , 房子买不起了 , 孩子还要上学 , 家里一堆糟心的事 。
她演起来层次感会更强 , 要靠一场戏、一场戏地拼下下来 , 让观众相信 , 她就是在这样一步步往上走 , 而不是剧本的结构 , 让她眨一眨眼睛就有很好的位置 , 很好的办公室或者很好的家境 , 都没有 。 她没有童话 , 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这么一个被“摔到泥土里”的角色 , 有什么让您难忘的戏份?
海清:我特别喜欢送外卖的戏 。 外卖员很辛苦 , 我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去看他们拿东西、跑步的姿势——尤其是送汤的时候 , 他们怕洒掉 , 又怕(顾客)给差评 , 拿着很不稳 。 我就学那种看起来很难看的跑步(姿势) , 用在戏里面很真实 , 骑着电瓶车满大街跑 。
有一天正好下雨 , 我一天奔波拍摄 , 没有吃饭 , 饿得前心贴后背 。 正好剧组里给我准备了“冯晓琴”的盒饭 , 我真的觉得这是我在组里吃过的最香的一顿盒饭 , 好香 , 就是豆角和西红柿 , 素的嘛 , 吃得好香 , 我把那一盒外卖都吃完了 , 导演喊停 , 我还在吃 。
好几场冯晓琴送完外卖在街上吃饭的戏 , 都是面包、干粮 , 就一口水吃 。 后来我再看见外卖的小哥蹲在那边吃饭 , 我就会非常心疼 。 我太知道了 , 拍一天外卖的戏 , 楼上楼下地跑 , 累死了——我平时也算每天有运动量的人 , 第二天还是抬不起腿来 , 疼了好几天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盒饭就是戏里的道具吗?
海清:就是给我的道具 , 吃的时候都冰冰凉了 , 但当时我就觉得好香 , 也不是饭菜真的香——那天拍的时候已经下午四五点了 , 我一天没吃东西 , 能吃到这样一顿饭 , 觉得真是人生足矣 。 那两天我们在上海拍戏状况也不好 , 经常前一分钟还是大太阳 , 拍着拍着镜头里面就下雨了 。 天也热 , 我那时候还连续闹肚子 , 吃白粥都不行 。 在这种情况下拍吃盒饭的戏 , 我心里想豁出去了!
新闻晨报:“冯晓琴”就没有舒服一点的戏?
海清:“大菜场 , 小菜场 , 菜市场 , 广场” , 我的戏都是这样 。 有一天我收工了 , 导演说我们晚上在西餐厅拍 , 你也来啊 。 我穿着外卖服坐在门口 , 他们在里边拍红酒、西餐 。 我说这是我进过本组最好的主场景了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您谈这些拍摄的细节 , 看得出来对冯晓琴的感触很深了 。
海清:当年拍《蜗居》的时候 , 我就有一种感觉 , 很少有人是海藻 , 但大部分是海萍 。 拍《心居》 , 我还是这样的感觉 , 我可能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 , 有自私的 , 有阳光的 , 也可能犯错 , 比较真实 , 而不是假大全的、自带高光的角色 。
我看到冯晓琴 , 我喜欢她 。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 。 我是南京人 , 我到北京 , 也希望在北京能够立足 , 有所发展 。 每一个人都一样 , 希望到一个大城市去打拼 , 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和生活 。
我不觉得冯晓琴卑微 , 也不觉得我要低着头去看他 , 甚至有的时候我仰视她 。 我在想 , 如果我是她 , 在经历那样的人生的低谷 , 我真的能够咸鱼翻身吗?能够像她一样到最后风生水起吗?凭她自己的实力打下这个江山吗?
“冯晓琴”的行为 , 我理解
新闻晨报:《心居》又是一部关于房子的戏 , 最初有没有过顾虑?
海清:当时是(滕)华涛找的我 , 看了剧本 , 我觉得挺吸引我的 , 挺好 。
但是我确实有一个顾虑 , 当年《蜗居》也是讲买房子的事情 , 那在买房子这一点上是不是会有一点重复?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去买房子 , “到上海打拼”的线索 , 有一点点重复 。
后来还是决定接 , 华涛很多年以后杀回小荧幕 , 做这么一个非常认真的、有诚意的作品 , 我很愿意跟他一起再一次合作 。 当然 , 我们的编剧滕老师(滕肖澜)写的剧本 , 也是我看过的剧本里非常扎实的 , 非常吸引我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买房子”其实是故事里关键的一笔 , 怎么看待冯晓琴为买房子的一些算计?
海清:谁不为自己的生活算计呢?肯定会有打算的 。 站在冯晓琴的角度 , 我是能理解的 , 她还是希望能够在上海有个立足之地 。 我一个外地人到北京 , 将近20多年没有买房子 , 周围无数的声音跟我讲 , 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你要为自己打算 。
我放眼望去 , 我周围大部分的朋友们都买房子了 , 想在一个城市安身立命 , 给自己一个家 。 这无可厚非 。 当然 , 冯晓琴也是从几线城市出来的 , 希望能够离开旧的环境 , 把她的弟弟、妹妹、孩子都弄得特别有出息 , 她有一种长姐如母的风范 。
年轻嘛 , 总是希望打拼 。 有的人是靠学历 , 有的人靠家庭关系 , 有的人靠能力 , 像冯晓琴 , 没有高学历 , 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们初中都没有读 , 但你一看她就是个很有脑子的人 , 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也会留个心眼 , 这些算计在我看来都能理解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冯晓琴对房子其实也算是有执念了 。
海清:冯晓琴刚开始在意房子 , 因为她没有安全感的 。 后来随着剧情发展 , 房子对冯晓琴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 她发现自己需要做一点自己真正喜欢的、有意义的、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 。 她的人物是有弧线 , 有成长的 。 往往到最后 , 当你觉得这东西不重要的时候 , 你就很容易、很轻松地能够战胜它 , 得到也好 , 失去也好 , 都不是个事儿了 。
当然说回房子 , 现在我帮年轻人介绍对象 , 学历、老家紧接着 , 是绕不过去的 。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北京有房吗?在哪有房?这其实说明 , 我们中国人好像是有房子了 , 才有了家 。
像我这种生了孩子还没买房子的 , 真的算少的、另类的 。 我大概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才买了房子 , 还是我妈要求的 。 她说你不买房子 , 将来孩子住哪儿呢?我说住租来的房子没问题 。 我妈说不行、不同意 , 后来我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买 。 要按我的想法 , 以后开个房车 , 带着我的孩子四处去 , 在哪儿拍戏就住在哪儿 , 这才是我的理想生活 。
连她的口音都设计了
新闻晨报:谈谈这次和滕华涛导演的再度合作吧 。
海清:我跟华涛导演真的默契度很高的 , 现场常常是我拍完一条 , 觉得哪里有问题 , 他就会跑过来说 。 拍完戏晚上回去做功课 , 我会去找第几集有什么问题 , 我是不是态度不对呀 , 中间是不是落场啊?如果有 , 我就标记一下 , 给华涛发信息 。 华涛就会说 , “哎!我正想跟你说呢 , 我发现我们中间落掉了一场 , 得把那场补回来 。 ”经常连我们俩要改的台词都是很像 , 默契度很高 。
新闻晨报:过往演绎了那么多生活剧 , 《心居》有何突出之处?
海清:每部戏具体的情况不一样 , 《小欢喜》主要聚焦于自己家里孩子、老公之间的关系 , 《媳妇的美好时代》聚焦的是跟婆婆之间的关系 , 侧重点不一样 。 《心居》的剧情设置是我前面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我和大姑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么强烈 , 跟老公一家的关系 , 很多时候都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 戏剧张力非常强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说到“姑嫂矛盾” , 怎么看冯晓琴和顾清俞的关系?
海清:生活里有很多姑嫂关系处理得挺好 , 但恰恰剧作给予了一个对立 , 这两个人代表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两种人 , 边界感极强 , 都害怕被侵略 。 我觉得他们的矛盾和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 是天然会有一些敌对 。 再加上后面顾磊死了 , 更把这种矛盾关系推到了顶点 。
新闻晨报:剧中其实人物关系比较复杂 , 创作时会做怎样的功课?
海清:《心居》故事是多条线驱使的 , 有“我”(冯晓琴)的这条主线 , 还有顾清俞的一条线 , 有时候两条线没有交叉 , 还穿插其他人物的线索 。 所以 , 我基本会把每一集、每个人物的重要的事件列得很清晰 , 我要知道在这个节点 , 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 我才能够判断 , 因为这件事“我”跟我的公公、老公、大姑子以及其他成员 , 还有我的朋友展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 , 不能只看自己的一个戏 , 纵向的、横向的节点非常多 , 都要了解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
文章图片
新闻晨报:我们也注意到您说台词时候也带了一点“上海腔” 。
当“海清演技”成为热搜话题,她把自己沉到生活里 |《心居》对话】海清:对 , 冯晓琴毕竟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嘛 。 在她的台词上 , 我跟导演做了一些商量 , 反倒是要让一个外地女人在讲话时多一些上海口音 , 因为我觉得 , 她很想融入上海的环境 , 生怕别人以为自己不是上海人 , 她是努力要融入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 , 所以多少在表达时会有这样的倾向 。
新闻晨报:想通过这个故事向观众传递什么?
海清:房子重要 , 但也不是很重要 , 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里还是住在哪里 。 我觉得《心居》这个名字非常好 , 是心安定的居所 。 有的时候就算有了家 , 但住在里面心不安 , 这个家依然不是家 。 我觉得真正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找到自己的价值 , 而不是只想到一个自我的小家 , 想把“我”放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