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还是粘人(恋爱中的男人)
文章插图
为什么一谈恋爱就像变了一个人?
如果你对自己的依恋模式还存在疑惑,可以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一个典型的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有什么表现?
我的朋友晓云,互联网大厂运营经理,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个有魅力的年轻女性 。
直到她遇见强子,两人在朋友聚会上相识,很快就确立了关系 。
从那之后,晓云就像变了一个人 。
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感到十分焦虑不安 。
她很在意强子的反馈和关注,如果微信回复慢了,她就会觉得“心慌” 。聚会的时候,几乎隔几分钟就要看下手机,微信对话框正是置顶的强子 。
每当关系出现问题,她总想迫切解决,似乎"一分钟都等不了" 。
有一次,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两人约好周六见面好好聊聊 。但晓云在周五的晚上越想越不安,凌晨三点打车到了强子家,要和他当面沟通 。
对于疏远和冷漠,她非常敏感 。有阵子强子天天加班到深夜,和晓云提出忙过这阵再来找她,她就情绪爆发和强子大吵了一架 。
晓云希望两个人能更加亲密,在一起不久就提出了同居的建议 。而她却总觉得强子有些疏离,越是这样,她就越发紧逼 。
一直是工作狂的她,由于日思夜想着和强子的关系,工作越来越漫不经心,总是难以集中精力 。
而强子也很苦恼,刚认识的那个自信幽默的女人哪里去了?面对晓云的步步紧逼,他觉得越来越窒息 。
不知道你在晓云身上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对这种关系模式很熟悉,那你或者你的伴侣大概率就是焦虑型依恋者 。
先来看一张关于依恋风格的坐标图——
文章插图
焦虑型依恋位于第一象限,也就是在关系中会呈现出「高焦虑」(容易感到不安、患得患失)、「低回避」(渴望与伴侣非常亲密)的模式 。
焦虑型依恋的人,非常害怕被抛弃,所以在关系中高度敏感,尤其对于那些疏远的信号 。他们最渴望的,是和伴侣无时无刻黏在一起 。
正如《关系的重建》一书中所说:
“你(焦虑型依恋)具备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能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 。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异样线索,也会激活你的依恋机制 。
而机制一旦激活,除非你伴侣给你一个确切的反馈,表明你们的关系绝对可靠,否则你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
为什么这样一位独立自信的女性,面对感情却变得如此虚弱?焦虑型依恋者对亲密的“渴求”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文章插图
“焦虑”从何而来?
根据依恋理论奠基人约翰·鲍尔比的说法,相较于很多动物一出生就具有很多技能,人类婴儿更为脆弱,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养育者 。
于是人类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本能——依恋本能 。
在早期,父母充当着「安全港湾」的角色,是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源 。如果它是可靠的、稳定的——一直都在场,并且能及时回应孩子,孩子才敢向外探索,逐渐完成和父母的分离 。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回应是不稳定的,孩子就会失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勇气,分离的过程变得无比艰难 。
你可能会好奇,同样是忽视,为什么有人走向了回避,有人却变成疯狂渴求的焦虑型依恋呢?
这是因为回避型的父母制造出一种恒定的冷漠,让孩子可以用回避去完全适应 。
而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呢?不确定感,也就是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但又觉得随时会失去,就会在得与失之间陷入矛盾和恐惧 。
通过对一些焦虑型依恋者的采访,我发现不少人小时候都和父母之间发生过反复的分离性事件 。
比如上文提到的晓云:
“小时候我妈在一个乡下的工厂上班,我就跟着她去了乡下 。没人照顾我,妈妈请了她一个同事做保姆,我记得她每次去上班我都哭得很厉害 。后来大一点上幼儿园了,我又被送到城里爷爷奶奶家,直到四五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 。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妈就是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但不在呢你又知道她是爱你的,直到后来她回来对我来说也成了负担 ,因为她一回来就会管我 。”
这种“分离”也可能是情感上的忽视 。
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我有个比我小一岁的妹妹,记忆里妹妹出生后,妈妈好像就没有那么爱我了,我总觉得她偏心妹妹 。从那之后我好像就特别粘着妈妈,但她因为身体状况,并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我 。
我还记得妈妈给我讲起,她生了妹妹回家后,我第一次看到妹妹,眼泪就滴答滴答往下流,“特别可怜” 。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分离,但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可能分离”的威胁感,也会同样让孩子产生焦虑 。比如父母威胁要遗弃孩子,或者孩子目睹父母吵架,担心父母分开 。
同事小A给我讲了他记忆里的“噩梦”:
“我小时候的噩梦就是爸妈吵架,小学的时候他们吵得特别凶,每次我都躲床上捂着耳朵,天天提心吊胆地 。
妈妈还经常给我说爸爸的坏话,问我他们离婚以后我跟谁 。到最后,我甚至希望他们分开算了,至少不用每天这么害怕了 。”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幼儿最初的焦虑莫过于他感到将会失去他所爱的人 。”
工作安排造成的父母缺席、家庭新成员的诞生、父母经常吓唬或者忽略孩子等——以上任何一种状况,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受,于是他们就失去了分离的勇气 。
就像是失去了安全网的情况下第一次尝试走钢丝,无论如何也不敢迈出第一步 。
文章插图
当恋人成为父母的“替代品”
那这种焦虑感又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呢?
一般来说,亲密关系往往都是小时候和父母关系的重现 。
对焦虑型依恋者来说,由于始终没有完成和父母的分离,他们通常觉得自我是“弱小的、可怜的”,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
于是,当他们进入亲密关系,重新感受到了那种幸福的依恋感觉,就会不顾一切地抓住对方,希望恋人担当起曾经缺失的父母角色,好让自己重回“安全港湾” 。
在对焦虑型依恋者的采访中也能发现,他们心理上通常会非常依赖另一半,认为对方更加“成熟、强大”,而自己在关系里更多扮演着“被照顾、被呵护”的角色 。
但找到这样的“父母型伴侣”后,焦虑型依恋者就能安心了吗?
并不会 。因为没有伴侣会完全按照他们的脚本,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
而他们最恐惧的就是“不确定感”,这也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
正如《关系的重建》中所说:
“他们(焦虑型依恋)很容易从伴侣的肢体语言中,察觉到消极与抗拒 。一旦得以激活,他们常常沉醉于一种思考之中,其思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塑自己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思考也就是激活策略 。”
而激活策略一旦被激发,焦虑型依恋者就会陷入失控的境地 。
他们会一直给对方打电话,甚至连着打几十个;他们会经常询问对方“你到底爱不爱我”,一遍遍不停重复和确认;他们经常陷入糟糕的关系里无法撤离(如家暴和pua),比起继续承受欺骗和伤害,更放不下的是被需要、被喜欢的期望 。
这也就是为什么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被回避型依恋者吸引 。
一方面回避型依恋由于对亲密的回避,往往看上去独立、强大,给了焦虑型依恋者可以依赖的感觉(当然,这只是错觉) 。
另一方面,对方的拒绝、回避等行为,更容易拉响焦虑型依恋者的警报,他们会将那种过山车般地情绪起伏等同于爱情的感觉 。
最重要的是,这些回避行为给了他们熟悉的感觉,因为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对他们的 。
精神分析学里有个概念叫「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对于童年经历的创伤,人们长大后会创造类似的情景,这是潜意识试图依靠现在的力量把过去的失败扭转 。
将恋人看成象征性父母的过程中,焦虑型依恋者渴望通过亲密关系,给过去的创伤模式改写一个新的开心结局——父母终于不再忽视我,能够满足我的需求 。
但父母的替代品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当他们抱着找“父母”的期待进入亲密关系,结果必然不会如愿 。
于是,他们又一次陷入被拒绝和抛弃的痛苦中 。
文章插图
焦虑型依恋还有救吗?
很多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的多次挫败后,经常会陷入自我批判:“是不是我要得太多了”、“我为什么这么脆弱”,甚至会发展出一种回避特质,如离群索居,被动少言,恐惧深度亲密关系等 。
而事实上,他们内心对亲密的渴望从来没有消失过 。
所以,焦虑型依恋还有救吗?究竟如何才能拥有一段亲密又稳定的关系呢?
首先,最核心的点,焦虑型依恋者必须要转变一个认知——
那就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永远无法从外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依靠,只能从“向外求”转而“向内求” 。
焦虑型依恋者需要接受这个事实——那个缺失的“安全港湾”不可能再重现了,不管是父母还是恋人,都没办法治疗童年的创伤 。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我必须要人照顾、宠爱”的执念,真正下决心为自己负责,自己充当起那个“安全港湾”的角色,自己给自己提供支撑 。
这条路有些陌生,也很艰难,但的确是唯一的出路 。
如果你达成了以上认知,并下决心作出改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停止自责,正视并接受你的真实恋爱需求
当伴侣对自己的回应不充分时,焦虑型依恋者很容易陷入自我厌弃的羞耻中 。
但你要知道,依恋本来就是人的本能需求,不等于懦弱无能,所以无需羞愧 。事实上,那种没有任何示弱与患得患失的优雅关系,听上去的确很棒,但是却有违我们的本能 。
另外,你需要认识到伴侣的一些回避策略,可能只是你的亲密需求给对方造成了压力,而非对你这个人的拒绝和否定 。
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在关系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怪罪在自己头上了 。
2、尽量规避与回避型恋爱,给安全型恋人一个机会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避免与回避型恋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确更容易激发焦虑型依恋者的恐惧情绪 。
如果你目前正陷入和回避型恋人的纠缠中,建议长远考虑这段关系 。毕竟一般的情侣发生争吵,可能通过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而因为依恋分歧而产生的争吵是无休无止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逼迫其中的一方,为了心爱的人而步步退让 。
如果你真的希望修正自己的不安全依恋模式,试着回头看看以前不容易让你心动的安全型恋人 。
大起大伏的情绪并不是爱情的必需品,一段稳定的关系一定可以给你带来安宁和幸福的感觉 。
3、直面独身的恐惧,给自己积极的体验
焦虑型依恋者普遍存在对独身的恐惧,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一段又一段关系里,甚至陷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无法离开 。
对于如何治愈恐惧,班杜拉(Bandura,1968)曾经提出,观察者可以学习体验一些以前他害怕的场景,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发现,令人恐惧的情景是可以接近和处理的,并且没有不良后果 。
如果可以的话试着过一段独身时光,一个人去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积累起对自己的信心:“我也没那么弱小嘛”,也会减弱对独身生活的恐惧“一个人也没有那么糟糕” 。
只有抱着“有亲密爱人很好,我一个人也很好”的心态进入亲密关系,你才不会把对方当作救命稻草,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当成致命的打击 。
4、让自己丰富起来,建立和世界的连接
你可以趁感情相对稳定的时候,多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让自己的世界丰富起来,可以是你的事业、你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是其他的社交关系 。
首先,这可以分散一部分注意力,你就不会盯着伴侣的一举一动、对关系高度敏感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世界如此广阔,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大可不必把心思全部寄托在感情上 。
最重要的是,这些和世界的连接会给你提供一些缓冲基地,如果有一天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也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其实,亲密关系一直都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只是焦虑型依恋者由于焦虑感把这部分放大了 。
……
最后,想对焦虑型依恋的朋友说几句话——
写完这篇文章,我长舒了一口气,好像把这些年坎坷的心路历程又走了一遍 。
作为一个曾经的焦虑型依恋者,我也一度在寻觅一份没有分离和恐惧的依恋关系,希望有一个人能够让我去依赖,照看我,治愈我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
但事实证明,这个“完美而强大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一段又一段关系的兜兜转转中,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
终于,有一天我厌倦了 。我试着不再依赖任何人,负担起本属于自己,却交付于他人太久的勇气 。
坦白来讲,这并不容易 。
但也没那么可怕 。
很奇妙地是,在有人依赖的时候,看似幸福的我却时常感到恐惧和不安,脆弱和渺小,这些感觉让我始终无法很好地自处,面对关系更是患得患失 。
而终于决定为自己负责的我,没有被击垮哦,反而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了 。
现在的我不光可以做自己的安全港湾,甚至还有能量为他人提供安全港湾,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 。
如果焦虑型依恋也给你带来了一些苦恼,希望我的体验可以给你一点信心,这个世界没有那么恐惧,我们自己本来就可以 。
【黏人还是粘人(恋爱中的男人)】不要怕啊,你比想象得更坚强,更有力量!
- 宁愿坐自行车上笑也不愿在宝马里哭(女生坐在宝马车上哭还是自行车上)
- 阳光简短励志唯美句子(唯美的句子)
- 香蜜是喜剧还是悲剧(爱情喜剧电影)
- 芳文社官网(kirara芳文社)
- 恋爱的犀牛是戏剧还是话剧(恋爱的犀牛编剧)
- 怀孕|孕早期妈妈没注意的6个事项,胎儿是流还是留?孕妇都要好好注意
- 遗传|孩子的性格受爸爸影响大,还是妈妈的影响大?三个方面区别明显
- 小美|15岁儿子跟妈妈睡一张床,当亲情失去“界限”,苦的恐怕还是自己
- 托儿|四岁半的姐姐有多爱两岁多的弟弟,爱不止说出来还是做出来的
- 孩子|问4岁女儿外婆好还是奶奶好, 听了孩子的回答, 所有人都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