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益大|[时评]潘益大:由猝死想到健康自我管理

近日,某企业一个28岁年轻员工猝死的消息全网刷屏,引发了职场一次小小的心理恐慌。虽然后来相关企业回应称,该员工仍在抢救中(所谓“猝死”明显误传了),但由这一事件带来的健康警示,依然在青年人群中受到了高度关注。
在医学上,猝死被认为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猝死的定义是这样的:“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概括起来说,猝死属于病魔之首,发病突然,发病率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
猝死如此可怕,难怪上述猝死消息沸沸扬扬不胫而走,幸好只是误传,我们在为那个年轻人早日摆脱病患祈福的同时,理当籍此反思一下个体的健康自我管理问题。
这其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是“过劳”二字。一个平时好端端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人,何以突然就在晨练时晕倒呢?仔细探究起来,通常都与工作劳累、体能透支、情绪紧张、睡眠失调等因素分不开,而且这种状态往往长期持续的存在,以致久而久之,慢慢侵蚀肌体,最终演化为某种潜在的病患而不自知。
或许,当事者也偶有疲惫感无力感等情况出现,可因一时没有造成危害,则多半没当回事,更不会去问诊就医做个体检之类的——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当各种因素达到脏器难以承受的临界点,猝不及防的险境便瞬间爆发了。
也就是说,猝死貌似毫无征兆突发而至,其实是人体的精神心理、肌体运转等长时间处于某种超负荷高压状态,逐步蜕变的必然结果,只是日常细微的异常反应,被个体有意无意所忽略,直至某一天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鉴于此,所谓健康自我管理,无非是要由个体自觉地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换个形象的说法,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健康管理主任”。
潘益大|[时评]潘益大:由猝死想到健康自我管理】 平时我们常说“有病找医生”“有病抓紧看”,这从医患的终极关系来说并不错,也必须这样做,但就猝死的防范而言,却完全不可能做到临时应付,因为人们根本无法预料猝死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会发生。
我们应对猝死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细水长流地做好平时的健康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自我调节,把可能导致猝死的种种有害因素消弭在萌芽状态,做到万无一失,方为保全之策。
这就需要对自己的健康格外上心,从一点一滴做起,桩桩件件落到实处。比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要有一个总体评估,以免无意中做出超越健康可能承受的事情;比如要适当降低职场目标预期,以免不必要地增加工作压力;比如要注意劳逸结合张驰有序,以免熬夜伤身心力交瘁诱发意外事件,诸如此类等等。
有流行语说: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然而,只要从饮食到睡眠,从情绪到心理,从运动到娱乐,从社交到聚餐,举凡与健康有关的种种生活细节,都一一管理好把控好,做到心中有数,如同黄帝内经说的那样,达成“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的境界,相信我们每一天都会健康如常,平安无事,避免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