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ml>作者:张丽春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的疗效已经获得广大患者的肯定。对脑卒中的治疗,如能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应积极重视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及护理。
我国脑卒中家庭康复的现状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环境设置不合理,良好的家庭无障碍环境有助于患者的训练与康复,患者生活的环境要有安全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只有少数家庭对居家环境进行了改造以便于患者生活。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低、医从性差,据调查,大多数家属对“日常生活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仅有大约45%的患者和家属知道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使得患者再次卒中的几率大大增加;大多数家属对肢体的正确体位不认识,以致患者长时间处于不正确的体位而造成关节挛缩、粘连。
3康复意识薄弱、家庭康复训练不到位,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康复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①过度保护;②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期;③忽略肢体功能位置摆放;④不科学的训练方法;⑤忽略感觉功能的康复;⑥忽略心理康复;⑦只重视药物治疗。
4康复训练不规范,出院后,患者可能会自发地进行某些训练,但由于缺乏正确康复指导、监督,效果往往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甚至还会造成其他问题。
一,首先,我们学习一下床上良肢位的摆放
长期卧床的患者家人护理时要按时进行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和发生褥疮。患者因患侧肢体软弱无力,对于居家康复的家属来说有些手足无措,接下来让我们从患者的卧位姿势、翻身方法和转移方法等几方面为您讲解一些要点。(以右侧为患侧演示)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文章插图

①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文章插图

②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躯干应垂直于床面。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文章插图

③仰卧位时,枕头勿太高,在患侧肩部、臀部下面放置薄枕或软垫,将其稍稍垫高。患侧上肢放于体侧,一定要处于伸肘、伸腕的体位,并避免前臂处于旋前位(即手心向床面)。避免肘关节屈曲。手指可以自然放置。患侧膝关节下可以用直径数厘米的软物支持,也可不支持。可在患侧下肢外侧放置软垫以纠正患腿外旋,以足尖外旋得到改善为度。要注意,如果被子太重也会压迫患足,造成足尖外旋,可使用支撑物将被子撑起。
让患者仰取仰卧位、健侧以及患侧卧位,针对感觉障碍的患者,首选取患侧卧位,不仅能够增加患者患侧的感觉与认知,还能够牵拉患者的整个患侧肢体,能够有效预防痉挛。家属要注意患者每种卧位的患侧下方的软枕的摆放位置。
二,床上翻身的训练
1、适用对象为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翻身有一定困难的偏瘫患者
2、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在床上的活动能力、训练躯干旋转,缓解痉挛、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治并发症。
3、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训练两种方法。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文章插图

定时变换患者的体位,要使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按时给患者翻身拍背。
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对患者给予患侧肢体运动的感觉进行刺激,能够促进血液与淋巴回流,防止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患者自主翻身要注意手部十指紧扣,掌心相对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健侧或者患侧翻身。
三,床-轮椅间转移训练
肢体|【居家康复超实用】脑卒中患者床上翻身转移居家康复训练
文章插图

①患者在无法自主坐起时需要家属辅助坐起,此时注意患者躯干、臀部及上肢的用力,辅助坐起后下肢均受力端坐于床边,此时保护躯干稳定注意安全,防止出现坠床等意外发生
②首先,轮椅要与床边保持45°夹角,并且位于患者健侧肢体一侧,保持制动状态;
其次,家属环抱患者,用力位置位于患者躯干,而并非牵拉肢体(易导致肩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
最后要注意,家属要双膝夹紧患者双膝,令其双下肢共同用力,保持站立。
③患者健侧手扶稳轮椅对侧扶手,以健侧腿为轴旋转身体,转移至轮椅前面,此时家属双膝要支撑患者膝盖,防止患者突然无力无法站立。患者坐在轮椅上要保持端正坐姿,防止患者轮椅坠落事件发生。注意:由于患者患侧感觉障碍,轮椅移动护理时要保持上肢位于体前防止缴入车轮内;双脚要放在踏板上,防止患侧脚脱落发生扭伤等意外。
注意事项
1、保证安全:以上训练一定要在家属看护下进行。
2、注意训练强度:训练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为宜,每日以休息一晚后,疲劳得以改善为临界点,如有疲劳表现可以适当缩短训练时间。
3、调整好心态: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4、家属给予良好的支持和沟通:让患者有动力,有目的进行康复。
参考文献:
燕铁斌. 物理治疗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