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听同行的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个经历:
一个来访者预约了当天网络咨询,然后约了一个不准点的时间 。
到临近来访时间的时候,来访者表示临时有事不做了 。
【心理咨询室的产品(北京心理咨询室哪个好)】隔了几天,来访者又临时约了一个不整点的时间 。
在咨询前半段,来访者像列提纲一样,把和老公结婚多年来的大事记、主要矛盾点,又尖快的语调向咨询师倾倒了一通 。
她的矛盾在于,想不通为什么老公要喜欢那个不如自己的女人,为什么对她态度生冷又粗暴,她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继续这段婚姻 。
然后问咨询师,你能给我什么建议?
如果你不能,你就应该付我钱,因为我给你提供信息了 。
进一步“胁迫”:是不是有人教你不要给我支招,引诱我继续找更贵的咨询师?
继续施压:如果这样,我再也不会向你们这个机构购买咨询服务 。
当然,这并不算一个极端的案例,来访者的认知水平、心智化能力,都已经经过评估,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 。对于不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这种心态倒也可以理解 。
好在这位咨询师也算有一定的经验,被莫名其妙撒了一出气以后,她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平静地把关注点转移回到对方的身上:
既然你对这次咨询这么不满意,那我们就先停在这里,这次咨询我不收费了 。
但是我也好奇,你发这么大火,只是因为我吗?还是说你也想起了别的什么事情?
这个咨询师朋友的处理,可以说是足够成熟了,尽管那次咨询她坚持没有收费,但是真诚的态度和理解,反而让这个来访者最后留了下来,并做了为时一年的长程咨询 。
。。。。。。。。。。。。
02.之前说过,商业化改造一切,包括心理咨询 。
传统心理咨询的缘起是老弗洛伊德的那一套精神分析,一周三到五次,躺在躺椅上做自由联想,这显然很难做到普惠 。
现代心理咨询经过“改良”,大都缩减为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设置,也不再是精神分析,而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动力学流派咨询 。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
这是由市场决定的 。
合格的咨询师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周期和教育投入,即便可以独立接咨询了,也需要接受定期督导(将案例记录呈报给更资深的咨询师,以发现和及时纠偏工作中的不足)、个人体验(寻求资深的咨询师给自己做咨询,方向一般是个人成长)和继续培训 。
这些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
(在这里顺便插播一个小知识,当然这仅仅代表个人看法:
在选择咨询师的时候,不要光看师从某某大咖,尤其是在你并不了解这个大咖开课的具体门槛的情况下 。有一个简便的办法是看这个咨询师接受了为时多长个人体验和个体督导,可以说个人体验和个体督导,是最不功利的投入 。能坚持做这两件事的咨询师,一定是下了一番决心、恪守咨询伦理的 。)
03.说实话,在入门心理学之前,我也并不是很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 。
我不明白为什么心理咨询一定要固定时间频率、固定时长,为什么咨询室陈设要稳定,我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三言两语就能够概述的内容,常常被资深的督导老师再三强调 。
直到有一天,陪孩子上民乐课,看到那个多次夺得大奖、常常参加大型演奏会的老师,又一次和孩子们强调练琴的细节——
琴盒放在右边、常备松香和备用琴弦、坐着的时候双腿同肩宽、不要用脚打拍子……
正确的姿势,是配合乐器制造美好音色的人体力学基础,同时也是展现专业素养的毫厘之处 。
心理咨询的道理,也是相似的 。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强调设置的咨询师,而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也是善于遵守把握设置的咨询师 。
04.解读设置,是心理咨询工作的“秘籍” 。
拿上面提到的心理咨询标准设置来说,一场通常意义上的标准心理咨询,设置为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频率,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签订咨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基本上除了联络咨询事项,咨询时间之外不予联系 。
这样严格的设置就像一个校准之后的测试仪,在此参照下,来访者的一切非语言行为得以呈现 。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来访者总是迟到,或许会让咨询师联想到,是否ta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守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假如总是准点出现,或许又需要去观察ta是否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个追求完美和追求精确的人 。
更有意思的是,不仅来访者的表现被纳入观察的视野,就连咨询师自己,也是被分析的对象 。
尤其在长程咨询中,有时候咨询师自己也会遇到迟到、甚至忘记咨询的情况,有时候咨询师会在和某个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感到头疼之类的生理反应,而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素材 。
可以说,咨询设置本身,就是一门系统学科了 。
05.原理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的主要工具虽然是语言,但言语信息的内容本身,并不是咨询师认识来访者的主要依据 。
人际交往中,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量,一般只占到30%,剩下的70%来自于服饰、表情、动作等等这些非语言符号 。
比如某个害羞的男生偶然和暗恋的女生同桌吃饭,语言上可能刻意表现得泰然自若,但是在倒水时,不小心手一抖,水洒了杯子 。
在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也常常会有类似的反应,比如问到某段经历对ta的影响,也许来访者会轻描淡写,可是其流露出的表情,提示也许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 。
除了捕捉非语言符号,咨询师还会关注来访者“不说什么” 。来访者的叙事结构体现了ta既有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咨询师要真正帮助到来访者,一定要对其整体框架有不同的视角,而不是完全去认同 。
心理咨询就像一个人际实验室,要真正发挥作用,一定要触及到认知的改变和矫正型的情感体验,把在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的崭新人际互动方式,应用到心理意义上的临床现实中 。
06.多年以前,寻求心理咨询在一般人的认知评判里,还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到了后来,又被许多江湖心理学混杂了误解 。好在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而新生代年轻人对心理学的接受程度比上一代人广泛得多,一方面构成了市场消费的主力,另一方面也反哺着父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
消费市场的成熟,对作为供给方的心理咨询培训来说,是利好,也是更高的要求 。
在这一点上,未来的心理咨询工作,我想比起专业理论和咨询技巧,更重要的反而应该是回归基本面,恪守咨询伦理 。
承认咨询的局限,履行咨询的承诺,让医学的归医学,教育的归教育,咨询的归咨询 。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例子:假如这位来访者评估下来可能存在精神疾病,咨询师的当务之急是建议她到医院精神科问诊;假如来访者坚定地寻求挽回和撩汉技巧,需要明确告知这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当然她可以去寻求教练技术,或者做一场付费的陪聊;假如来访者愿意去看自己在这场亲密关系中的位置和互动模式,探索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从而从心理动力层面做出改变的话,才可以说具备了做心理咨询的基础条件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