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离开了 。史铁生一生命运多舛,在最狂妄的年纪,经历人生最大的痛-无法走路,终生残疾 。残疾后的他,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 。在生命的轮回中他不断接受来自自己内心的拷问,“我为什么而活” 。在无数次拷问中,他最终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并活出了一个虽历经痛苦,但内心却越来越丰富的自己 。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他是中国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 。
1990年年底,身残志不残的史铁生,把一本样稿寄到了出版社 。出版社的编辑看了稿子后,内心感到十分兴奋,并对稿件十分重视 。这本稿子就是我们熟知的《我与地坛》 。
《我与地坛》写于史铁生身患残疾15年后, 它主要记载了史铁生残疾前后的生活以及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既是一本体现个人成长与蜕变的书,更是一本记载生命哲理的书 。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死、欲望以及宿命等问题的思考 。
《我与地坛》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喜欢,一方面除了其中情感细腻让人为之动情外,更多的是作者对于生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启迪与共鸣 。
地坛坐落在北京,对于地坛,史铁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人生最低谷时,他时常推着轮椅往那座院子跑,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他感受着地坛中一草一木的味道 。
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地坛改变了他,让他从那个自暴自弃的孩子,渐渐变成坦然接受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他 。地坛为他开启了另一道命运之门,在这里他探寻灵魂,独自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令人为之动容的人生哲学 。
接下来,我将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于生死、欲望、以及命运的三点看法 。
01
死是迟早要来的,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而生,最重要的是要怎么活
1969年史铁生去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他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 。于是,他回到了北京治疗 。那一年他刚过完20岁生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最狂妄的年纪,接受了巨大的打击 。而且,还被判成是无期徒刑,终身只能靠轮椅行走 。
残废后的前几年他没有工作,生活没有了寄托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刚满20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他脾气变得很差,甚至有点自暴自弃 。即使面对疼爱他的母亲,他也无法做到内心平和 。那时他唯一的去处就是北京的地坛,为了能逃避现实世界带给他的苦恼,他没日没夜的往地坛跑 。
地坛给了他一片宁静,在那里他可以安静地呆在那一整天,不管是看书还是思考,那里是再好不过的 。在他看来,上帝还是很垂怜他的,虽然让他失去了双腿,然而却为他找到了一个长期可以打发时间的地方 。
在地坛的日子孤独,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与宁静拯救了他,在患上残疾的那刻起,他就渴望死,甚至无数次在地坛中思考生死对他的意义 。
他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
史铁生对于生死的理解,其实也印证了生死是可以共存的 。在与疾病相抗衡的日子里,史铁生从未停止过对于生死的思考,他从自暴自弃到渐渐把生死看成是一件自然的事,这也许就是他学会豁达和坦然面对生死的开始 。
贝纳文特说,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 。对于史铁生来说,超越是从认同与接受转变为豁达 。就像他在地坛感受自然界万物更替一样,他同样感受到了生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再畏惧死,更不必考虑他为什么要生下来这件事 。他从容面对生死的态度,其实已经逐渐实现了自我超越 。
史铁生的人生哲学里,生死从此变成了一道必经之路,这样想过后他就不会那么对死而心生恐惧了 。接下来,他探寻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 。
文章插图
02
活的代名词-“欲望”
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史铁把人当成“欲望”,这即是他开始探寻如何活的开始又是他寻找欲望的开始 。
曾看过一个比较有感触的对欲望的解释,欲望是指人在本性的驱使下,对实现某些目的的渴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是构成人类行为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动力 。欲望源于人的生理,牵动着人的心理,刺激着人的神经与感官的需求 。可见欲望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它是人类的本能 。而此刻,21岁时遭遇残废,后来又因高烧不止,几度在生死之门逃出去的史铁生,对于活着的欲望无疑要比常人来得更强烈 。
那时,他所追寻的就是如何活下去的欲望,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
他喜欢上了写作,这也是他欲望之门开启的开始 。那时他学写作,一开始的想法除了觉得作家是一个比较高尚的职业外,更多的是想为自己母亲而写 。
在史铁生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与母亲的关系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因为难以接受现实的打击,他经常一个人往地坛跑,从未顾虑过母亲是否会担心他 。直到母亲突然离世,他才突然醒悟过来 。母亲当初为了支持他的写作梦,可以推着他走很远就为了看一场电影,而他却因为残疾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未考虑过母亲 。
那时的他像中了魔一样,遇到哪件事都可以写 。他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撇开一切纷扰,在地坛的幽静之处,他的欲望开始燃烧 。
但后来他又意识到自己像一个人质一样,他似乎是为了写作的欲望而活下来,甚至开始恐慌 。
【病隙碎笔豆瓣(我与地坛六个譬如怎么理解)】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 。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史铁生在意识到如一个人质时,其实也是他对欲望的一种不理解 。他并不是为了写作而活,后来他也明白了,他活着还可以得到其他的东西 。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这样想过后,他又不那么恐慌了 。这就好像一个残疾人为了活下来,他总得为找点事情做,否则他很难拥有活下去的勇气 。
而写作开启了史铁生人生的另一条路,他把对生命的理解,把对亲情的理解,把对万物的理解融入进写作中,这让他开始通过这种欲望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对死亡的恐惧 。他把这种欲望看成了跟生死一样很自然的事,这样既避免了内心的压力,也让他开始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
文章插图
03
弗洛伊德说,欲望决定命运 。
对史铁生来说,活下去既是他最大的欲望,因此接受残缺,接受天命的限制是他必然要做到的 。
曾有采访人员问史铁生,你的职业是什么?史铁生回答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
看上去这好像一个玩笑话,但对于一个被疾病缠身多年的他来说,这种回答是他接受残缺,接受天命限制的一种态度 。史铁生说,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 。
在与疾病相处的日子里,他把生病当成了一个习惯 。这是他命里要接受的,他无法去改变,那他就试着接受 。
有人说,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蓝天;看淡了,谁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 。
对于史铁生更是如此,21岁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这么年轻就身患残疾 。后来依靠轮椅多年,这其中他亲眼目睹母亲为了他不顾身体而最终因病而亡 。他也经历了从残疾到肾病,只能靠着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日子 。
可以说,这一生的苦难,他基本都经历过了 。如果不是因为把命运看开了,谁又能保证他会承受不了痛苦而早早离去 。
经历生死后,不再恐惧生死,对他来说,这就像头顶的蓝天和花海一样 。残缺之处,仍充满着希望与寄托 。
斯蒂芬·茨威格在《滑铁卢的一分钟》中说,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 。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史铁生的一生是勇敢的,他从当初那个怯弱的年纪一路走来,这中间的思想的挣扎,与一次次灵魂的拷问,让他最后挺过来了 。
那段与生死相抗衡的日子,正是他接受命运挑战,勇敢做自己的生命历程 。他从当初怯弱的样子,经历了心智上的重大改变 。这其中经历了长达多年的时间,但这也许就是他挑战命运,敢于追寻欲望的结果 。
文章插图
04
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好与坏都得承受 。对于年轻时的史铁生来说,命运给了他重重一击,随后又给了他一条退路 。在地坛,他找到了自己的退路,那就是即便失去双腿,上帝又给了他一个自我疗愈的地方 。
莫言曾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史铁生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勇敢与执着在与生死抗争,在抗争中,他选择了接受,他把生死看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在努力探寻活着的意义中,他超越了自我,并最终实现了自我 。
这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痛苦与挣扎,也许这正是每个人成就自我所要经过的必经之路 。
史铁生说,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
史铁生关于生死、欲望和命运的人生哲学,不禁让我们又想到到若干年前的庄子,庄子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而仅仅是一个过程,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由生到死,是一点点靠近的,但又是必然的,这样就觉得死是不会那么令人害怕了 。
可见,史铁生和庄子,他们对人生的生死哲学是有着共通点的 。这样想起来,不管是史铁生还是老庄,他们的人生哲学其实都可以让人为之顿悟:生死是必然的,在活着的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去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害怕而去禁锢自己 。也许你的勇气,最后都会变成改变宿命的动力 。
不管如何经历苦难,史铁生最终是留恋这世间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若你能从这份经历中感受到命运、生死给人带来的转变,也许你也会因这份勇气与执着而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善待他人 。
参考资料:林光华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