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达令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 ,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 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他与地坛的际遇 , 他在后来多次提到过 , 自从进入了地坛 , 他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 。地坛给与了他第二次生命 , 他在地坛的沉静中 , 与地坛终日凝眸对望 , 在那里参悟了命运、参透了生死 , 为后来开始写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
在写下《我与地坛》的时候 , 他带着后来的人生经历 , 重新回忆了地坛带给他的力量 , 以及那些发生在地坛的故事 。那里有他自己对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 对未来的审视和思考 , 还有对母亲深深地追忆 , 以及对爱情的无奈 。
文章插图
图为今日地坛一角
文章插图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二十一岁双腿瘫痪 , 轮椅坐了四十年 , 到底没有找出个确凿的病因来 。三十岁上 , 两个肾相继失灵 , 其时“透析疗法”还相对简陋 , 索性我一时还不必就靠它;大夫的对策是在我的肚皮上钻一个洞 , 相当于下水改道 , 并建议我“争取再活十年” 。谁料 , 这个史铁生轻易就完成了定额 , 而后的日日夜夜全是“灰色收入”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史铁生 , 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 虽然一度受到自己身份的困扰 , 但是在大学期间 , 他和朋友们算得上是在最好的年龄度过了惬意的几年时光 。
当知青的路途中 , 他们不知天高地阔 , 用自己的乐观豁达畅想着做一番事业的宏图伟志 。可惜 , 命运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 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 , 他从一个喜欢足球 , 长跑健将 , 突然沦为了一个终身都需要靠轮椅辅助的残疾人 。
“要么好 , 要么死 , 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这样对于自己病症的进行描述 。住院期间 , 他曾经试图自杀 , 在所有病友都不在的时候 , 触摸电路 。幸而电路短路 , 没有造成伤害 。
通过科学的医疗无法让自己重新站起来 , 他开始从无神论者转向虚瞑之中 , 试图寻求一些安慰和期盼 。出院之后 , 在父母给他定制的轮椅上 , 他开始了自己对生命和对自我的拷问 。当那些热闹的社会生活都从他的生活中退出之后 , 在孤独与寂寞中 , 自我怀疑开始膨胀 , 对于存在的价值 , 他也开始了深入思考 。
文章插图
“我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 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着我出生 , 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 ,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杨树愈见苍幽 , 到处的野草荒腾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对于史铁生而言 , 这是一个可以逃避真实世界的另外的世界 。他把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逛遍了 , 他对着园子思考生的问题 , 活的意义 。想了好几年 , 也和地坛厮守了好几年 , 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 。
人一出生 , 就已经无法辩论 , 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 , 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结果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想明白这样的道理 ,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但在想明白这件事情的过程中 , 发生过太多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 。这背后是关心他的人沉甸甸的爱 , 当时沉浸在自己的悲剧之中 , 并没有想过太多 。后来回忆起来 , 除了包容万物的地坛 , 他生命中最矛盾的阶段还有两个女人沉重的爱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地坛背后是母亲彷徨的身影《姥姥语录》中写了一段与史铁生有关的文字 , 倪萍给姥姥读《我与地坛》 , 姥姥预言史铁生能够活很久 , “别看这孩子遭点儿罪 , 一星期换三次血 , 死不了 。他妈用命给他换着寿哪 。”
这是一个老人对史铁生的“生的祝福” , 其中也有对妈妈深深地同情 。
对于史铁生而言 , 母亲不仅仅是赋予他生命 , 养育他成长的人 , 更是在他陷入人生苦难时 , 用爱无私地守护他那个人 。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 , 引导着史铁生在磨难中找到一个生存的意义 。
当史铁生因为命运的捉弄 , 躲在地坛拷问人生和灵魂的时候 , 母亲只能偷偷跟在身后 , 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轻生 。母亲隐忍着自己巨大的痛苦 , 她不能崩溃 , 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 , 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有帮助的偏方 。对于孩子 , 她从不曾放弃 。
史铁生讲有一次 , 他已经出了院子 , 因为有事折回家去 , 看到母亲保持着送他出门时的姿势没反应 。等他在出门时 , 母亲只说:"出去活动活动 , 去地坛看看书 , 我说这挺好 。"
母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 她暗示孩子通过读书寻求出路 。她从来没有对史铁生说过 , “哪怕为了我你要坚强”这样的话 。只因为她知道 , 未来的日子只能由他自己去过 , 而她只能默默地承受属于一个母亲的苦难 。
文章插图
史铁生的母亲 , 因为成分问题 , 没能上大学 。但是母亲从小写作能力很强 , 史铁生会写也许得益于母亲 。母亲对儿子的支持 , 不仅是生活上照顾 , 更重要的是想要帮他找到生活下去的意义 。
在史铁生遇到编辑柳青的时候 , 史铁生的母亲拉着她的手 , 嘱咐她一定要多多鼓励史铁生 。因为母亲知道写作对史铁生意味着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柳青的鼓励和支持 , 史铁生发表了第一本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
这部小说发表后 , 史铁生陷入哀伤之中 。他想到了母亲 , 在他的写作动机中 , 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想法 , 但是更多的是为了母亲 。他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站”起来了 。可是 , 此时的母亲 , 早已离世 , 留给他的是无尽的遗憾 。
对于母亲而言 , 死亡是一种解脱 。不过即使脱离了肉体 , 对于史铁生而言 , 母亲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轮回 。
他怀念母亲 , 想到母亲年轻时喜欢花 。因为自己生病 , 无暇顾及 , 她养的花全都死掉了 。她推着他去北海看花 , 回忆往事的时候 , 妈妈小心翼翼的避开“跑”、“跳”之类的敏感词语 。
后来的年月里 , 母亲总是出现在他梦中 , 在合欢树下 , 端着眼镜仰望树尖 , 看合欢树向天上伸展的叶子 。在史铁生的笔下 , 那个压抑自己 , 一心只为了孩子的妈妈 , 终于在《地坛与往事》中与她的鲜花相遇:
她直起腰来 , 一大捧枝枝蔓蔓的野花盈满在她怀中!
母亲一路走 , 一路为那捧野花择去败叶 , 摆弄成形 , 不时地贴近唇边闻一闻 , 或摊开到眼前望一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藏在地坛背后的爱情:等你来找我对于早年的爱情经历 , 史铁生鲜少提及 , 但是在他的作品中 , 还是能够嗅出蛛丝马迹 。在《我与地坛》的最后 , 他提到:
“要是有些事情我没说 , 地坛 , 你别以为是我忘了 , 我什么也没有忘 , 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 , 也不能想 , 却也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 , 它们无法变成语言 , 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 , 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 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 , 有些是用于寄信的 , 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二十来岁的史铁生 , 意气风发的年代失去了矫健的双腿 , 每天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他的人生 。可是 , 二十多岁 , 那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年纪 , 谁不向往爱情呢?
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 , 一个少女与一个瘸腿的男青年恋爱 , 少女提到一只叫“点子”的鸽子 , 说这个名字让人觉得它是瘸子 。听完 , 男青年就想到了自己 , 瞬间心情变坏 。少女赶紧解释说 , 是自己忘记了 , 请求对方原谅 。没想到男青年因此心花怒放 , 她因为对方忘记了他的残疾而开心 , 心底激荡起一阵幸福之感 。
小说源于生活 , 这些情节是他的想象还是真实的存在过 , 我们无从考证 。不过那个让他心生欢喜 , 一生难忘的姑娘 , 确实在地坛里出现过 。
李燕琨在《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说“地坛也有H傍晚寻找铁生飘飘的长裙和渴望的目光 。”
【我与地坛哪个版本好(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地坛与往事》中 , 那个姑娘出现了 , 年轻、貌美、健康、善良、青春 , 最关键的是 , 她爱上了他 。“有一天 , 他坐在轮椅上吻了她 , 她允许了 , 上帝也允许了……”
他们在地坛里约会 , 偷偷地亲吻 , 地坛里的风、地坛里的树、地坛里的云彩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可惜得到她的允许、得到上帝的允许 , 他们仍旧只能在地坛里相爱相拥 。所有的风起云涌 , 也只有沉静的地坛才能包容 , 对于其他人来说 , 这样的爱情“惊世骇俗” 。
因为这爱情 , 他从中得到了鼓舞 , 他觉得有了活下去的必要 。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努力做点事情 , 那样 , 或许有天就能够配得上她了 。
文章插图
地坛里的爱情 , 永远只有一个命题 , 等你来找我 。
有一次 , 他急切地想去见她 , 他忘记了自己是残疾 。他摇着轮椅 , 意气风发 。她来见他 , 却并不自在 , 三言两语打发了对方 。史铁生看到楼上的房间里 , 窗帘背后躲着一个中年男人 。
残疾已经是史铁生无法接受的痛楚 , 可是残疾带来的除了他生活的不便 , 还给他设置了更多的障碍 。世人认为他不应该爱 , 既然爱上了对方 , 就不应该让她也爱上你 。
面对这个让自己燃起生的希望的女人 , 让他憧憬幸福的女人 , 他提出 , 请对方思考 , 如果只是出于同情 , 就请离开 。如果爱 , 那么他们可以冲破一切阻碍 , 在一起 。
有快乐就会有悲伤 , 有团聚自然也会预示着离别 。这份爱情 , 最终无疾而终 , 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遗憾 。即使后来遇到了陈希米 , 他仍旧在心中保留着初恋的一席之地 。甚至在新书出版时 , 让陈希米给对方寄书 。
那种感情 , 早已超越了爱情 , 如他所说:“如果上帝不允许一个人把他的梦统统忘掉得干净 , 就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所谓最美丽的位置 , 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位置 , 最痛苦的位置也行 , 最忧伤最煎熬的位置也可以 , 只是排除平庸 。”
文章插图
幸好 , 地坛的故事虽然忧伤 , 史铁生最终赢得一个“顺水而来的孩子”——陈希米 。她将他从黑暗中捞起 , 让他在幸福之中活到了60岁 。
爱因斯坦说:“我孤寂地生活着 , 年轻时痛苦万分 , 而在我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 。”
他在《地坛与往事》中 , 终于将思念的母亲和初恋和盘托出 。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这样说史铁生和他的地坛 , “那些纷飞的往事 , 母亲和恋人 , “日渐虚幻却永不磨灭” , 几十年的思绪 , 和梦 , 终于丰饶 。”
他终于离开了“史铁生”的居所 , 走向了另一个轮回 。地坛早已不是当年的地坛 , 不过史铁生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心灵的地坛——不必去地坛寻找安静 , 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
文章插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