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吴非 本名王栋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
【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女生的情感智慧)】教师应当有教育智慧,学校应当是一群聪明人组成的教学集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他自身必须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他有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他观察问题有高度,他的课堂体现着正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能直面复杂严峻的现实,辨别是非真伪,他能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从容应对突发情况;他从不附和别人的观点,总是独立思考,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他有一套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总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创造,让课堂有智慧之光;他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对教学内容有个人见解,能让所有的学生关注方法,轻松学习,渐入佳境 。
在学生眼中,教师善于学习,并富有生活激情;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教师,都是聪明人、有趣的人 。如此,学生对“教师”“学校”便会有“热爱”“敬重”;如果在未来社会见到大批平庸无趣的人,他就会特别珍惜、怀念学生时代 。
文章插图
校长应当是有教育理想、也有理智的知识分子,他的智慧一定要超越“执事”式的行政官僚,否则他无法管理学校,无法领导一群有智慧的教师 。他的领导力不在于他握有的权力,而在于作为优秀管理者的远见卓识、博大胸襟和诚实守信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当下,还要关注他们未来立于社会的精神姿态,这就需要领导学校的人有高于一般知识人的责任感;需要学校包容来自教师的不同意见,容许不同声音,提倡风格不同的教学实践,保护教师的自由思想和教学个性 。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成为有现代文明意识的精神家园,教师和学生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
富有智慧的各科教师群体,是学校教育品质的“ 标高” 。学生怀着对文明与智慧的向往从师而学,如果他在学校不被当作有尊严的人,而只是升学率的“分母”,他必然丧失学习的激情 。当他看到野蛮的“教育GDP”,看到学校管理像集中营,看到教师像看守机器的操作工,看到自己不过是等待灌输的容器时,“教育”于他就不再是一件美好的事,反倒成绝境中的跋涉,是苦难之路、荆棘之路,而他不过是通过教育摆脱可能的苦役,通过教育获得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 。那么,他会怎样认识“童年”和“青春”?他又如何获得“智慧”和“创造力”?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立校之本,更是立人之本 。但教育智慧不是静态资源,它需要发展和更新,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才有可能保持教育教学的品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必须倡导自由精神,提倡独立思考 。如果每个教师都富有想象力,富有激情,能独立思考,课堂就会是思维培育的辽阔天地,教学就能播下自由思想的种子 。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一旦时机到来,他的创造精神就能萌芽、发生,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发展的驱动力 。
当今学界怪象纷呈且持久:大批业务平庸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按部就班,却生活得怡然自得;学校应付行政和社会各种干扰也“驾轻就熟”,将各种违反教育常识的行为解释得合情合理 。比如,学生增加阅读积累是一件最基本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很多学校,竟然将阅读与高考“对立”起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更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些学校甚至明令禁止学生阅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社会科学阅读没有了,文学阅读没有了,自然科学阅读竟然也被禁止 。
文章插图
近年有关方面可能意识到这种不良倾向反常识、反文明,于是在中小学搞起了“阅读推广” 。作为读书场所的学校要设“读书节”,岂不荒谬?许多学校图书馆美轮美奂,图书借阅率却低到不敢公开,图书馆成了学生应付题海作业的场所;一些校长看到教师阅读,非但不激动,反而担忧教师“教学精力不集中” 。遵守常识是最重要的智慧,“读书学习”的基本常识被颠覆,何来“智慧”?
应试教学需要按部就班,需要勤学不倦,长期困于应试教育,职业倦怠期会提早到来;教师在工作中缺少新的发现,缺少创造激情,积久只能凭“惯性”生存 。常有教师说“熬到退休”,说明工作已经没有乐趣,不需要智慧和激情,纯粹是为谋生了 。一旦智慧被贬低,激情消失,教育也就谈不上“品质”了 。
本文原载《教育家》2017年第10-4期,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订阅《教育家》杂志或关注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光明社教育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