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到“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这些词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这两个词一直是我用来形容和自己相识14年的闺蜜的,但前段时间的交谈中,我猛然发现,我们早就无法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了 。
我们有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朋友圈,虽然在一座城市见面却不算频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虽然我们都确信彼此在对方心中的独特位置,却也意识到,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熟悉彼此 。
我不熟悉她在她的朋友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她也不清楚我在工作里是怎样的状态 。
有那么一瞬间,我开始害怕孤独,害怕这个曾经唯一了解我的朋友也变得陌生 。可是同时,我也感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因为对彼此的陌生而变淡 。相反地,我对我们的友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信心 。
我意识到,我们的友谊,随着彼此的成熟,慢慢也“成年了” 。
今天,我想聊一聊我们成年后,让我们感到孤独,却别有其意义所在的友情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进入成年人的友谊时,我们往往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太美好的事实 。
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朋友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三百万名手机用户的社交数据发现,人们的朋友数量在25岁左右达到巅峰,而在这之后,朋友数量会持续减少,一直到80岁。
这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频繁面临友谊结束的时期 。大学毕业的分离、搬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上的变动……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会与曾经的朋友交集越来越少,而身边人来来往往,也很少逗留 。
这个时期,我们可能会拥有一些昙花一现般的友谊,它随着我们相遇展开,又随着我们匆匆迈向人生的下一站而结束 。
更小的交友圈、变化而短暂的友谊、远去的旧友……这些现实的交杂,都会让我们感到仿佛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被陪伴和理解是短暂的,缺少陪伴和不被理解才是常态 。
文章插图
是也不是 。
我们会觉得上述的变化是糟糕的,是因为我们还在用年少时的友谊观来理解成年人的友情 。
比如,年少时期的我们常常与一大帮朋友聚在一起玩耍,这使得我们长大了依然觉得朋友多必然是一件好事 。然而,一项针对成年人交友选择的研究却发现,人们只是以为拥有更多朋友是一件好事,但成年人真正做出交友选择时,质量是比数量更重要的考量 。
再比如,儿时,好朋友间不分你我,没有秘密,完完全全地熟悉彼此 。那时候我们知道彼此在对方心中的最高地位,常常是通过“ta的事情我永远是第一个得知” 。
而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会拥有不同的朋友,并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性格,而很少有哪个朋友能够全然地了解我们的每一面 。
若是以年少时的友谊观来看待这时期的我们,我们可能会说“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还是儿时的纯粹更好” 。可是,这种复杂性恰恰说明我们作为成年人拥有了多样且灵活的人格特质,而这些特质很难被容纳在某一种关系中 。
也有一些人可能因为成年后发现与儿时好友有了差异,而因此选择中断友谊 。不过,从成年人的友谊观来看,这么做也并无必要 。不像儿时那般亲密并不一定代表一段友情不值得延续 。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用年少时期的友谊观和成年人的友谊观来看待我们成年后的友情,会得出刚好相反的结论 。误认为成年后的友情变得孤独了,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保持这年少时期的友谊观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想拥有成年人的友谊观,我们需要充分地了解成熟的友情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
在阅读了作家Andrew Sullivan的著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