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今天和一个老同学聊天,无意间聊起一个以前的初中同学,说他因为抢劫被判了刑 。而且在监狱几进几出 。他很聪明,即使上课从来没有认真听过讲,也能将老师的课堂讲课内容口述出来,当年这点我就很佩服他,但是同时他也是个对于学校而言破坏性很强的学生,在学校“三进三出”,每次被开除都是他的爸爸去给校长低三下四的求情 。
记得当时老师问他:

“你就不能争口气吗?你看看你爸爸每次都是自己的老脸不顾,为你低三下四求情,你就没有心疼的感觉吗?”
“那是他愿意,关我什么事?”
原来他的父母都是外出打工,他一直是奶奶带的,奶奶对他的养育就是宠溺+管不了 。直到父母觉得他有问题的时候,已经对他无能为力了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
记得李玫瑾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经遇到许多自觉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时,突然发现孩子变得“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狂暴,当他们无奈的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 。他们已经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
这个时候,对于这样的孩子,看着孩子的暴虐、无法无天、逃学、顶撞父母或者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这个孩子的品行问题,是这个孩子本性难改,殊不知,这种出现在12岁之后和18岁左右的“心理发病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觉得抚养就是吃饱穿暖,却忽略了决定一生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是什么?
这是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 。所以她建议:人的幼年更需要心理抚养 。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 。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
就像文章开始的我曾经的那位同学,毫无疑问,父母是给了他足够的物质养育,外出打工,连带不能陪伴的亏欠,对孩子就是尽自己所能地给予,虽然那个时候整体的生活环境不像现在这么优渥,但是他的物质绝对是我们很多同学无法比拟的 。
在他父母的眼里,觉得给了他所有,衣食无忧,想要的东西基本都会有,一次次闯了祸都是爸爸妈妈去给他收拾烂摊子,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可事实上: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终究无法灌溉心理情感的那一片荒漠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育儿是世间唯一无法辞掉的工作,任性的“脱岗”是之后要百倍千倍弥补的
曾经认识一位阿姨,在我那时候还没有做妈妈时候的眼里,我觉得她真的是太有福气了,儿子出生后,就因为工作太忙,直接把孩子扔给了婆婆,上幼儿园她没有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她觉得婆婆带得不错,自己也落得一身清闲,等小学再带吧!可是伴随着这种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她一直没学会做一个妈妈,也因为一直觉得婆婆带的也很“OK” 。这一切间接助长了她的惰性 。孩子一直留到了高中 。直到孩子各种状况百出,她才想做妈妈 。儿子说:
“现在你有什么资格管我,我曾经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现在才想起来,晚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所以等我结了婚有了孩子之后,无论面对什么?无论需要放弃什么?我都选择将孩子放在自己身边养育,或许我没有给他最奢华的物质,但是我一定给了他们最奢华的爱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大宝出生,我放弃辛苦考上的研究生,放弃医院也算是不错的工资待遇,只想陪在孩子身边,二宝出生,我放弃了自己经营稳当的店面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是一个没有追求的妈妈,我觉得不是,我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东西 。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我不贪心,我不认为我能把握好所有的东西,所以我就会选择自己觉得重要的,对我而言,我觉得只是换种方式从业,换种职业继续挑战 。而如果我放弃孩子最关键的时刻,放弃能为孩子一生奠定基础的当下,却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缺了“心理抚养”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于我而言,世界上所有工作都是可以辞职的,唯有育儿这项工作,是无法辞掉的 。既然无法辞掉,就用心做好 。不要等到一切无法挽回再去抱怨,因为“欠的债是终究要还的” 。缺了“心理抚养”的孩子 。情感世界就像一片荒漠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对我影响深刻的是一部28分钟的公益电影,是由聊城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董潇君拍摄的《一米阳光》: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乐是一个留守儿童 。他看起来霸道、调皮、无理更像没有教养,可是深究之后才发现,这一切的表象都是因为小乐想给自己建一个“安全的堡垒” 。而梦中呓语却是:
“妈妈,别丢下我,我听话我懂事,我再也不做错事了...”
一遍遍就像复读机一般的梦中呓语,就像利刃一样扎入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口 。小乐看起来是霸道、调皮、无理的,但事实上,小乐却是一个心思敏感、缺乏自信心、而且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
当画生的女大学生像一米阳光一样走进他的时候,小乐的心里就像荒漠遇见了甘泉,像一米阳光一样射入小乐包裹起来的心理世界 。他逐渐变得自信、依恋、有了自信 。可见心里的养育对一个孩子有多重要 。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会理直气壮的说:
我们要去挣钱啊!
我们要给你最好的生活啊!
我们要给你买很多玩具啊!
我们要给你买漂亮的文具盒啊!
可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觉得如果在这些优渥的物质和爸爸妈妈的陪伴相比较,他宁愿选择后者 。就像《一米阳光》中的小乐,他说:
“我不要漂亮的文具盒,我也不要玩具,我只要爸爸妈妈!”
举这个例子不是让爸爸妈妈们脱离生活,不顾生活,而是尽量在工作和孩子中间相互平衡一下 。的确,每一个父母都不容易,都很辛苦,上有老下有小,可是谁有知道,我们的孩子容易吗?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好的“心理抚养”,对父母是有要求的:
高质量的陪伴
奥巴马曾经说过:
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居于什么样的位置,有多忙碌,他都会抽时间尽量陪在女儿身边,他经常自己带两个孩子去书店,还挤出睡前阅读的时间,陪玛利亚读完七本《哈利波特》 。“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鼻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 。
一个身居高位的国家总统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缺席孩子的任何一次家长会,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真的比国家总统还忙碌吗?
当然不仅仅是陪伴就够了,高质量的陪伴才能给孩子培养一种优良的品质,而只是名义上的陪伴,存在如同不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很多宝妈抱怨的那样:
“我家孩子有爸爸和没爸爸一个样 。”
所以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抚养”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给他吃饱喝足就是满足,这只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当然这样的生存他也能自然而然的长大,可是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出现性格缺陷,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的一生中尤为重要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正确的“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是什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情感引导不受场合约束,任何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情感引导可以是父母的一种惯性养育方式 。在整个养育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播下种子
就是要让孩子提前知道事情本身,这样当面对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就会更有合作的可能性 。就像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很喜欢看电视,但是觉得没办法控制,我就会这样做:
“宝贝,你真想看电视吗?”
“是的,妈妈 。”
“那我们先说好,要在爸爸妈妈帮你选择的这些范围内自己选节目,而且动画片看两集差不多了,太长就对眼睛不好,同意吗?”
“嗯,好 。”
然后每次我家孩子看电视都是很自觉主动,看完两集就会找妈妈和爸爸关电视了 。
观察和判断,并且聆听
就需要父母对孩子勤于观察,就像有一次,朋友说:她带了乐高积木给儿子,但是儿子三下五除二就变得非常暴躁,她感觉特别生气,后来才发现是孩子因为乐高积木图纸不会看,不会拼,所以很失望的暴躁 。
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孩子,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一次在我们眼里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 。
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上理性地做出分析
孩子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很多时候遇见事情都会六神无主,会情绪特别激动或者失落,这个时候,父母就更加不能用大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分析孩子所面对的问题 。而是应该要做到共情,并且理性做出分析 。


李玫瑾视频心理抚养(李玫瑾的育儿心理课)

文章插图
“心理抚养”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希望更多的父母可以在这件事上三思而后行,言行一致地去践行自己的本分,做一个不只会养孩子,而且更懂“心理抚养”的父母 。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是点儿妈妈,是一个二胎妈妈,左手执笔,右手育娃 。用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努力走在做一个好妈妈的路上,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