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拼音)

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王朝——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在反叛之前曾被人断言不忠,重用则不啻养虎遗患,主张及早处置,可惜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 。这个富有远见和胆识的人,就是张九龄 。此事,在新旧《唐书》均有记载 。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自幼聪敏,善于属文 。十三岁给广州刺史王方庆上书,深得赞赏,王预言其必成大器 。张九龄不负所望,进士及第后步步高升 。
张九龄为官高洁清廉,忠耿尽职,秉公守则,负责吏部考试及应举考试者的等第评品工作时,人人以为公平允当;张九龄刚正不阿,不徇私枉法,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武惠妃曾以久处相位利诱其陷害太子,被他正色拒绝;张九龄直言敢谏,不阿谀奉承,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 。
只是后期的唐玄宗沉溺享乐,怠于政事,张九龄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排挤,贬至荆州 。
遭谗贬谪后的张九龄托物言志,作五言古诗《感遇十二首》,抒发身世感慨,表现理想操守,其中的第一首最为经典 。


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拼音)

文章插图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拼音)】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意思是兰草逢春,繁茂蓬勃;桂花遇秋,皎洁明艳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顺着前文的意思说:兰草鲜盛繁茂,欣欣向荣,将春天点缀得生机盎然;桂花清雅婀娜,流光溢彩,充实了整个秋景,因此,人们自然地把春天和秋天看做最美好的季节 。
前面四句表面上是对兰草和桂花的赞美,实际上是暗喻只有才华与德行兼备的人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国家才会昌盛不衰,诗人将心中感慨寄予在对花草的赞美当中 。


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拼音)

文章插图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是说又有谁知道归隐在山林中的有志之士闻到这微风送来的兰桂的芳香而从内心升起的爱慕和喜悦呢?兰桂清新,高雅,不媚俗,不求人知的特质,表明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美好追求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接前句,歌颂兰桂的美好品质,表达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热爱:兰桂美丽芬芳,这是它们的本性,它们并没有希求美人因此来采摘自己 。


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拼音)

文章插图
《感遇》是述怀,诗句中的“草木”与“美人”喻指君臣关系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开创这样的象征手法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他在《离骚》中使用了“香草”和“美人”的意象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清白的决心 。而“美人”则是屈原一心追求的开明的民主政治,是他心中的“明主” 。屈原政治上的落寞和苦闷,以及他坚定的情感和志向,主要通过“香草”和“美人”抒发和表达,对后世的文人政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九龄就是其中之一 。
《感遇·其一》采用明快的五言的形式,将思想抒发得酣畅淋漓 。语言优美,情感婉转,意蕴深长 。兰桂的高洁品质既是诗人高风亮节的品德,也是诗人对于理想和向往的始终如一的追求 。
唐玄宗晚年昏聩,但以他年轻时创建开元盛世的非凡的智慧与识人用人的本领,岂会不知张九龄之可贵?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四川,想起张九龄,不禁泪水涟涟,悔恨不已 。及至后来选人用人,也习惯以张九龄为模范,常问一句:“此人风度能像九龄那样吗?”可见《感遇》诗中颂扬的兰桂的品质,绝非简单的文学意向和思想追求,而是张九龄的实际品格与切身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