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波澜(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名言,意思是说,写文章就好比观赏山峰一样,喜欢奇势迭出,忌讳平坦 。

写诗也是如此,语言可以平淡,但是感情不能平淡,感情波澜起伏才能耐人寻味 。但是古诗的字数有限,如果一味追求变化,很容易出现前后不顺畅的问题,如何巧妙过渡才是追求感情变化的关键 。

杜甫的《立春》,感情波澜起伏,巧妙过渡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 。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寓居夔州时所作,约为公元767年,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 。





毫无波澜(波澜)

文章插图
现代的春盘




一、感情忽然触发

  • 1、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
春盘,古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
【毫无波澜(波澜)】
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立春日,春盘里装满了细嫩的生菜;忽然想到了长安和洛阳城梅花绽放的季节 。




这两句的意思很简单,但是感情的触发看起来很突然 。诗人看到了春盘里的生菜,却“忽然”想起了“梅发时”的长安和洛阳 。很明显,这是触景生情 。

但是很奇怪,虽然在立春时节能看到梅花绽放,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从后文看这首诗也不是在写梅花 。其实,诗人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用“梅发时”比喻“美好的时光” 。

那么问题就来了,诗人看到春盘生菜,为什么会忽然想起在长安和洛阳的美好时光?

答案就在后两句中 。





毫无波澜(波澜)

文章插图
韭菜




二、感情忽然触发的原因

  • 2、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
高门,指富贵人家 。

纤手,指女子纤柔的手 。

青丝,指初生的韭菜 。




这两句读起来很别扭,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就是倒装句,这是杜甫写诗的一大特点 。正确的顺序是这样的:高门出行白玉盘,纤手传送青丝菜 。

这样理解是不是非常简单了?富贵人家带着装满青丝菜的白玉盘出行,由女子互相传送 。这是古时的习俗,在立春这一天,把青丝菜赠送给别人,表达对别人的祝福 。

表面上看,诗人好像只是回忆过去在长安和洛阳的立春活动,但是他为什么要用“高门”、“白玉盘”、“纤手”这样的词呢?难道普通人就没有立春活动吗?

这其实是“以小写大”的手法,诗人通过一个很小的立春活动,侧面描写出了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 。

您看,诗人为什么能由“春盘生菜”忽然想到曾经的美好时光,中间桥梁就是“曾经的立春送菜活动”,这虽然是一个小活动,但诗人通过以小写大的手法,有意刻画长安和洛阳的富贵繁华,反映出了曾经生活的美好 。这是巧妙过渡之一 。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曾经的美好生活呢?为了给后面的感情转折做铺垫 。





毫无波澜(波澜)

文章插图
巫峡

三、感情发生转折

  • 3、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
对眼,指入眼,出在眼前 。

杜陵,在长安,杜甫曾经在杜陵附近居住过一段时间 。




这两句比较难理解,主要是这个“那”字 。

有人认为,“那”就是指“挪”,是移动的意思,但是“对眼”是动宾词组,“移动对眼”明显不通 。

还有认为,“那”是“那堪”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哪里能承受巫峡寒江出现在眼前?从杜陵来的远客承受不了悲伤 。但这又有两个问题:首先,前后两句的意思重复;其次,“那”本身并没有“那堪”的意思,这是误解 。

我认为,“那”是“奈何”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奈何巫峡寒江出现在眼前,从杜陵来的远客承受不了悲伤 。

理由有两点 。

(1)通过“奈何”过渡,感情的转折更加自然 。

巫峡寒江,这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曾经的回忆非常美好,奈何眼前的景色却充满凄凉,通过“那”字(字音应该读nuo,二声),由“回忆”转到“眼前”就非常自然,表达出诗人的无奈之感 。

(2)通过反衬的手法,能够顺利引出悲伤之情 。

回忆很美好,奈何眼前的景色充满凄凉,这里还暗含了反衬的手法,美好的回忆更加反衬出了眼前景色的凄凉 。正是因为此地的景色凄凉,而他是从繁华的长安而来,巨大的落差,很自然地让诗人产生了悲伤之情 。

所以您看,“那”字,是诗人感情转折和承接的关键,这是巧妙过渡之二 。

那么,诗人的感情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





毫无波澜(波澜)

文章插图
杜甫




四、感情进一步加深,只能写诗排解

  • 4、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
归定处,归宿安身之处 。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




这两句也写得很巧妙 。

先看“此身未知归定处” 。诗人现在已经居住在夔州,为何又说“未知”安身之处呢?这暗示出夔州也不是长久的安身之处,诗人未来还要继续漂泊 。

诗人从繁华的长安来到这凄凉的夔州,心里本来就很悲伤,但是,就连这凄凉的夔州仍然不是长久的安身之所,这就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

您看,诗人的悲伤之情之所以能加深,就是因为前两句的铺垫,诗人做客夔州已经很凄凉了,所以这一句的“未知归定处”才会更让人悲伤 。这是感情递进法,也是诗人的巧妙过渡之三 。

那么诗人如此悲伤,该如何排解呢?

再看“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首先,诗人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靠写诗来排解愁绪,勉强安慰自己,这侧面衬托出诗人的痛苦无奈之情;其次,“呼儿觅纸”还暗示出诗人感情变化的突然性,诗人的感情触发、转折和递进,都是在很短时间内的完成的,这从侧面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您看,这首诗的感情波澜起伏,关键就在于诗人的三次巧妙过渡:

(1)诗人看到“青盘生菜”,想到了曾经的“立春送菜活动”,巧妙过渡到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回忆,这是感情的触发;

(2)诗人通过“那”字,巧妙地从“回忆的美好”过渡到“眼前的凄凉”,并引出悲伤之情,这是感情的转折 。

(3)诗人采用感情递进法,进一步加深悲伤之情,这是感情的递进 。

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却又非常浓烈,只需要一根引线,便会从心底点燃,然后喷涌而出,而“青盘生菜”就是这根引线 。这是诗人感情的来源 。

正是因为感情浓烈,并且诗人通过三次巧妙过渡,让感情波澜起伏,所以这首诗读起来才会耐人寻味 。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